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分都是“刷”出来的吗?
施经
//m.auribault.com 2016-05-12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新“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亚洲首考于5月7日在香港举行。这场考试本没有太多需要讨论的地方,但媒体在报道中有意标明“吓退中国考生”等字眼,则让话题变得耐人寻味。

  SAT俗称“美国高考”,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和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早在2014年美国大学委员会即宣布要进行改革,改革包括降低总分、调整科目比例、增加阅读和写作难度等。由于5月7日的考试是改革后亚洲区第一次考试,所以无“旧题”和“题库”可以参考。虽然报考人数较以往的确有所下降,但由此得出中国考生是因“无题库可刷”而望而生畏,就有些想当然了。

  美国大学委员会在2012年表示,SAT将关注“对学生进入高校和工作后所需技能和知识的考察”,即强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果仅仅依靠题海战术,确实难以对语言有深入、实在的掌握。可是,SAT题库的题目数量相当有限,考试照搬题库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SAT对考题的保密工作,针对的不是“刷题库”,而是利用不同考场存在“时间差”来作弊的行为。刷题库并不能刷出高分,与任何考试一样,SAT提供题库的用意,在于为考生指明复习方向。而报道所影射的与其说是官方并不反对的“刷题库”,不如说是久遭诟病的“题海战术”。

  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考生之所以能在雅思、托福等测试中取得高分,是因为他们通过不断做题、机械化训练获得了很强的“应试能力”,这导致许多高分考生,在出国后面临严重的会话困难,严重影响学业和正常生活。不可否认,有些考生的确采用了极端化的应试方法,但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测试本身的设置也有关系。考核语言运用能力,一般根据“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而“分而治之”的考题设置本身就表明备考需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同时,既然测试成绩要服务于不同目的(升学、工作等),考题就需要在不同领域之间实现平衡,而平衡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它对每一方面知识的考查都“浅尝辄止”,为此,考试单位也不鼓励学生“过于深入的理解”。其实,无论考题如何还原生活场景,毕竟与实际交流存在差距,不能圆融地使用一门语言,不是备考方式不科学造成的,而与考生的文化背景相关。

  去年10月,不少参加雅思考试的中国考生突然接到“成绩将永久不被公布”的通知,据一些培训结构透露,如果“听说读写”四大块间的成绩不甚均衡,总成绩即可能被作废。虽然最后考试机构为考生补寄了成绩单,却未对“事前不打招呼”的做法作出解释。正因为考试可预测,考生才能在备考中提高能力,考试本身才有参考价值。“听说读写”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虽令人遗憾,但由此只能责备考生不科学备考,而不能直接得出其语言综合能力差或作弊的结论。如果说过去国内英语教育曾大量培养“哑巴英语”,那么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早已发生改变,命题机构脱离具体的文化背景而采取过分粗暴的举措,并不利于考试本身真正走向世界。

  如同汉语娴熟的中国人,在不加准备的情况下难以在语文测试中取得好成绩一样,以英语为母语的考生,未经专门的备考训练,也难以在SAT等测试中考出理想成绩。许多人喜欢不假思索地给中国考生贴上“题海战术”“高分低能”的标签,这是不公正的,许多中国考生早已用行动证明了这点。如果命题机构不服,大可以继续提升测试难度,但是必须记住,测试永远不能取代真实的语言环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