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自说自话的“大学排行榜”缺少公信力
杨朝清
//m.auribault.com 2016-04-08 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武书连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前10名依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上年对照,连续两年进入前10名的山东大学退居第11名,华中科技大学重返前10名。(4月7日《四川日报》)

  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手段,大学排行榜的初衷,在于依据一定的衡量体系对特定范围内各大学实力进行比较和排序。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大学排行榜鱼龙混杂,陷入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不论是排行机构自说自话,还是排名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合理,抑或排名机构受到人情、关系、社会资本裹挟难以保证中立立场,都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排行榜的社会认同。更有甚者,“花钱买排名”等乱象,进一步切割了排行榜的公信力。

  那些不靠谱的大学排行榜,不仅会对考生及家长形成择校误导,也会对大学办学质量形成某种价值误判。大学排行榜一旦融入了过多的功利和算计,很有可能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一旦“脚踏实地不如投机取巧”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认同甚至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大学排行榜的“虚火”就会越烧越旺。

  一所好大学,不是不在乎社会声誉和评价,而是不能随波逐流,被五花八门的大学排行榜束缚甚至绑架。学校管理者只有保持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只有树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寻找忠于初心的价值坐标,才会少一些对“大学排行榜”的盲目跟风和追捧。

  那些不同机构、不同评价体系的自弹自唱,最终会陷入边缘化境地。规范大学排行榜,给排行机构戴上“紧箍”,需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说到底,大学排行榜不仅关乎大学的社会评价,也直接影响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尊重与信任。

  大学排行榜不仅需要专业化,也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如果说专业化是技术问题,制度化、规范化则属于管理问题。不论是建立排行指标体系规范,还是设置排行机构准入门槛,加大排行过程的公众监督,抑或建立问责机制,提升排行机构的违规成本,只有多管齐下,大学排行榜才会更有准头,更有公信力。

  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那种指望在大学排行榜中迅速提升的心理,在本质上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走偏。在大学排行榜上的成绩单再耀眼,也必须经受公众的“口碑检验”。大学只有脚踏实地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既在专业、规范、权威的大学排行榜上占据优势位置,也在老百姓中留下好口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