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条充满了数字的新闻,总不太好看。但如果你足够敏感和耐心,弄清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内容、意义和联系,也许就能透过数字,看见故事和真相。
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就是这样一张满是数字的成绩单。我们该如何看待它?
我们可以从数字间读出进步:1302个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大约占了全国县级单位的45%;2014年小学综合差异系数由前一年的0.568下降为0.549,初中综合差异系数由0.55下降到0.531——虽然只是小数点后两位的变化,但其中涉及的教育改革举措、各地财政投入、学校和老师们努力等因素之多,很难在一篇文章里充分表达。
对“均衡化”的认定,不靠感觉,而是用几大类密密麻麻的量化指标说话。因为教育本来就是“百年树人”的专业领域,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洞理论或抓住个案说过头话的情绪表达,也许能博人眼球,却不能拿来做教育改革的依据。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化的速度并不慢:30年前做的是“扫盲”,20年前开始“普九”,10年前西部地区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就已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成为话题。
我们也能看见不足,生出更深切的忧思:最早完全通过均衡发展认定的5省市,以及已有80%县级单位通过认定的3个省,有7个在东部。教育部门也承认,虽然成绩不错,但并没有达到国务院预定目标;余下近1600个县要真正实现均衡,只怕困难远大于先行过关者。发达地区的教育正向着优质均衡的更高目标进军,在东西部、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未获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这意味着师资、教学资源等会继续向着东部大中城市聚集,高峰与低谷之间的客观落差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只怕还会与“均衡”背道而驰。
在教育均衡和科学发展的路上,现在迈出的只是第一步。加大教育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教学设施配置标准化……硬件的提升容易量化,效果也立竿见影。但真正难的是软件,从师资、教学设备使用能力到教育管理水平、社会理念,这些很难量化的维度,以急功近利之心很难抓好,却更加考验着教育者的境界与能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