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科研经费中的利益链问题一直为人诟病。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科技部门的官员作为监管者竟也利用自身权力寻租,与一些项目投机者订立“攻守同盟”,“里应外合”套取国家科研资金。
斩断科研经费“利益链”,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不仅是正风反腐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国家科技发展的百年大计。国家早在2014年底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政府部门“下放”权力,将科研项目交给专业机构去做,自己履行监管职能即可,但一些科技部门对于这一政策显然没有很好地遵照执行。
个中缘由除科技部门自身存在监管不力外,还有一些官员的“监守自盗”行为。“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现象的存在,苦的是那些有真技术却没有关系的人,他们不懂得“走关系”、“上下打点”,因此很难拿到项目;喜的是那些项目投机者,凭借承诺拿到项目后给予“好处”,大肆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甚至“从一开始申报到最后验收,一条龙都是假的”。长此以往,不仅会助长歪风邪气,也不利于国家科技进步。
权力如若缺乏制约,就容易产生腐败。既然科技部门是科研经费的监督部门,面对科研经费这块“香饽饽”,一旦缺乏监管就容易“防线失守”,甚至造成一些人与项目造假者“同流合污”。因此,加强对科技部门的监督刻不容缓。这不仅要加强科研经费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严格项目审查制度,让那些以套取资金为目的的“假项目”、“空项目”失去遮丑挡羞的“保护伞”,还给公众每一笔科研经费去向的知情权;还需要定期对科技部门的项目、资金去向进行审查,确保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了当用之处。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科技部门是落实监管责任的主体,唯有切实贯彻中央文件的要求,履行好监督责任,把“当运动员”的任务交给专业机构,才是正本清源、彻底斩断科研经费“利益链”的有效措施。这需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动上转变职能。
科研资金,每一分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都应用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那些欺上瞒下、利用手中权力“寻租”、将科研资金变相侵吞的人,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只有清除科研经费监管中的“黑雾”,营造一个“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科研氛围,才是祖国科技进步、繁荣富强的前提保证。
钱江晚报:中国如何走出雾霾2013-01-15 |
樊 梅:清除“路障”春运方能畅行2013-01-25 |
欧阳崧:毒校服源自监管缺位2013-02-19 |
杨 凯:别让腐败捆住创新之翼2013-10-15 |
清除深化改革路途中的“雾霾”2014-02-27 |
清除深化改革路途中的“雾霾”2014-02-27 |
清除深化改革路途中的“雾霾”2014-02-27 |
叶竹盛:企业家犯罪的“国进民退”2015-04-27 |
科技创新需激活“人财物”2015-05-27 |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2016-01-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