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年前曾大火过的“引力波”又再火了一把。
近日,辽宁一位下岗工人在5年前参加电视节目时提到“引力波”遭到讥讽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从当时的视频来看,当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诺贝尔哥”向在座嘉宾介绍他的统一物理理论,尤其是提到引力波时,遭到嘉宾和主持人的赤裸奚落。(2月21日《扬子晚报》)
视频最终以这名“诺贝尔哥”无比尴尬、台上一片哗然收场,如今5年之后,当“引力波”作为全球重大发现成为热闻时,当这个视频再次被拎出,无疑是狠狠地打了许多人的脸,为此,网络上流窜着向诺贝尔哥道歉的“呼声”,有人甚至惊呼,我们在5年前把诺贝尔奖“拱手相让”了。
从最原始朴素的情感出发,许多人的愤愤不平,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再去看看这段视频,嘉宾们以及主持人的奚落,以及极尽嘲讽之能事,站在台上尴尬不已的“诺贝尔哥”一定是不舒服的,如今作为旁观者,也会不舒服。
不过,当我们对此愤愤不平时,需要拎清的几个问题是:第一,我们是否秉持了足够的科学精神?今日所言说的引力波与诺贝尔哥口中的“引力波”是一回事吗?我们是否真的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高手在民间”的传奇呢?第二,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道歉呢?只是以此来证实“诺贝尔哥”的高明,嘉宾们和主持人的无知吗?第三、如果没有年前对引力波的权威证实,当你看到这段视频时,看到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工人侃侃而谈“统一物理、引力波”时,你确定不会心生奚落、嘲弄之意?
事实上,根据某科学普及权威网站的文章,这位诺贝尔哥的确只是在“瞎想”,只是一个口诵科学术语,却与科学无甚关系的“妄人”,但是, 无论是作为一个选秀节目,或者是对科学真理的研判,我们真正需要愤愤不平的,其实不是嘉宾们和主持人说了什么,而是他们是如何说的。姑且不说因于认知的限制,即便是再资深的科技达人,都不排除他对某个理论的无知或者说知之甚少,在对一个站在台上、至少是对某个领域有着强烈兴趣的民间研究者,作为嘉宾和主持人,首先应对对方葆有基本的尊重,而不是动辄讽刺、嘲弄。
从某个程度上说,五年前的那个舞台上所发生的,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讨论,而是一帮高高在上的人,对一个看似满嘴跑火车的民间妄人,毫不留情地嘲笑,不知道是否达到了应有的节目效果,但从内容上看,是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从姿态上看,是有失科学风骨的。
我们都说要尊重别人的梦想,对一个可能只是在“瞎想”的妄人来说,“诺贝尔”或许都不能算是梦想,但是,在双方的对话中,应该秉持科学的精神,正如《最强大脑》中的一句话:科学是判断的唯一标准。这虽然不会成为所有人的判断标准,但作为科技领域从业者,是应该恪守这个天条的。
于此而言,当我们对“引力波”旧事愤愤不平时,不是扼腕叹息错过诺贝尔奖;也不是痛心疾首贬损民间高手的梦想,而是对科学精神缺失的遗憾,尤其是对民间科学能力的认可。
如果所谓“权威”总是以如此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总是将学历搬出来,连基本的人格尊重都没有,又如何激发民间的创新呢?当然,如果网民们由此带着情绪去愤愤不平,高大上的“引力波”只是一根足以挑起偏激情绪爆炸的雷管,“激发的只是一种群体性狂欢,这同样不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
人民日报:百年明镜季羡老2009-07-14 |
许博渊:中国人为何喜欢热闹2011-02-14 |
广州日报:守护道德底线,“我”当何为2011-10-18 |
吴甘沙:当传统金融遇上互联网2013-09-23 |
马云约赌秦琼战关公?2013-11-14 |
赵明昊:厕所也是文明的标尺2015-07-17 |
江夏青玲:品读最美基层党员的“民生底色”2015-11-10 |
崔文佳:全球挑战呼唤更加协调的全球治理2015-11-18 |
喜看中国互联网排云而上2015-12-16 |
发现引力波,探照科研多重启示2016-02-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