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王东阳:别让繁文缛节消耗创新力
//m.auribault.com2016-01-13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突出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话音刚落,便有学者在微信中感叹,“年底科研项目报账很费时间和精力,在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研究同样如此。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头连着项目,一头连着资金,是钱尽其用必不可少的“钥匙”。任何事业要有序开展,循制度、守规矩是基本的一条。对各种机制的约束,虽然有关各方特别是一些科研人员不可避免会有头疼之处,但必须看到,严格的制度规矩还是必要的。

  规矩要守,但也要直面现实存在的问题,正视制度革弊的呼声。就拿科研经费管理来说,在申请和报销上,现在繁文缛节、规定过死过细是一大问题,经费管理奉行“一刀切”,只认发票不认成果,逼得一些科研人员游走在灰色地带,不得不忙于“捡票根”。在制度导向上,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资金投入、轻成果检验,重研发成果、轻智力补偿,重政府规划、轻科研自主的问题。违背创新规律,制约经费高效合理使用,消耗大量科研创新精力,同样损害了创新积极性。

  科研是以人为核心的创新,决定于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实践。建立相关制度,是为了支持和保障科研开发,激发科研人员热情,推动创新事业的发展。然而,近些年来,国家钱投入不少,直接用到人身上的却不多。最后考核,有价值的成果没多少,分门别类的各种票据倒是满满当当,这无疑是本末倒置。扭转这一尴尬,需要有关部门在创新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该严格的严格,该精简的精简,该放权的放权。让大家在敛票贴票、琢磨怎么开票上耗费的时间少了,科学家才能拥抱科学。

  想要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制度规定就要为解放生产力服务,而不是反向作用,制造一堆麻烦去阻碍生产力。破解这个问题,我们更需要将有形的东西考虑得少一点,而将无形的智慧、创意、思路、工艺考虑得多一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