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薛红伟 绘
近日,湖北武汉某医院儿科门诊,开设儿科输液室“书香一角”,方便学生打针时兼顾学习,这被不少人称之为医院里的“吊瓶班”。
边打吊瓶边写作业,这样的“书香一角”甚至还一座难求——孩子们的精神虽然励志,如此拼命的状态却让人担忧。
自古以来,中国人读书就强调“勤”“苦”二字,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惜时惜学,这是传统美德。一两个孩子如此这般也不奇怪,但一群孩子在输液时都不敢落下学业,恐怕就不单单是自发的勤勉精神使然。少年强,则国强。这个“强”,首先当然是体质要强。生病了都要被作业拖累着,舆论难免要问一声:这究竟是作业太多了,还是老师逼得太紧了?
孩子是无辜的,医院是人性的。不过,“吊瓶班”的刚需,却令人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多了几分现实的焦虑:说好的“减负”呢?说好的不搞题海战术呢?这让人联想起不久前,河南南阳某中学一位九年级男生在课堂上的猝死之憾。小概率事件也许很难从逻辑上推演出普遍性结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很多地方,低年级孩子作业量过大已经成为事实。针对这一现状,江苏省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文件内容被民间称之为“五严”。其中明确了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然而,记者最近随机采访发现,超标超量已经成为常态。不妨做个假设:若各地儿科门诊都有“书香一角”,“吊瓶班”估计就能生源不断了。
作业太多,玩乐太少。说到底,无非两个肇因。一是传统“苦读”模式被异化。古人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不假,但同样强调孩子爱玩、懵懂的天性。“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份自由散漫的天真,就和若干年前农村孩子爬树掏鸟蛋、下河摸泥鳅的记忆一样,充满了人性意义上的健康之美。遗憾的是,我们在张扬勤奋刻苦精神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教育中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只有书本,没有实践;只有读书,没有游玩。二是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课改、教改一轮轮下来,“减负”虽然颇见成效,但仍难以从纸上走到地上,升学率与分数政绩依然是很多人眼中的“硬通货”。孩子们有限的玩闹时间,自然就被教育功利主义瓜分殆尽。别说玩耍,就是上个厕所或吃顿饭,在一些“高考工厂”般的学校,也有着量化的“标准时间”。
小小“吊瓶班”的背后,既折射着教育领域的顽疾,也透着一股子焦虑与无奈。看起来,人人都不是责任人,但真要解救无奈的孩子,也许每个人、每个环节、每个部门,都责无旁贷。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秦淮川:被“悬吊”的青春何处安放?2012-05-07 |
董碧辉:应试体制下,吊瓶班并不奇怪2012-05-07 |
辛 木:从“吊瓶班”看高考“争补”2012-05-07 |
郭立场:“高考班打吊瓶复习”折射出的教育...2012-05-07 |
高考“吊瓶班”2012-05-07 |
顾网闻之2012-05-08 |
图说:补2012-05-08 |
辛 木:“赤膊班”只是一场高考行为艺术2012-05-11 |
王 聃:没人上重点就可以嘲讽“吊瓶班”?2012-08-31 |
梁江涛:“亚洲最大高考机器”是“狼爸”集...2013-07-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