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找茬”大学英语教材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无意间发现一本大学英语教材的错误,使得他开始了历时两年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找茬”历程。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他撰写了一份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17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有关出版社对查证属实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更正或将在教材的修订改版过程中更正。(11月18日《京华时报》)
对于教材出错,这些年似乎都不是新闻了。2013年,郑州的一位老师将书店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状告上法庭,就因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出现多处错误,严重误导学生;2015年,郑州某作文培训班教师彭帮怀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发现了63处标点错误,直指教材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并将相关责任方告上法庭,一时之间引发舆论热议……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由此可见一些教材的编写,的确不够谨慎。
在很多人眼中,尤其是家长与学生眼中,教材就是权威的象征与写照,所以他们坚信教材是不会出错的。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一些教材不仅有错误,错误率还不低,这可能带来的危害,的确是很大的。一方面,可能误导一些老师与学生,让他们“把错的当对的”,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这样的错误若是频频爆出,也会让这个行业的公信力受损,让很多人觉得,这年头连教材都靠不住了!
这些年,各种教材、教辅可谓琳琅满目,虽然出版社有足够的审核机制,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市场利益的追求下,一些教材的编撰,已经偏离了精打细磨的轨道,完全以经济利益为上。比如,一些著名的教师或行业的专家,挂在他们名下的教材很多,但很多并不是他们自己撰写,而是被冠名,当市场秩序变得混乱,教材的质量便难以保证。显然,将教材的编写推向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监管可以放松。
就此次教材出错事故来说,教育部门表示,出版社将进行更正。似乎,事情进展到这一步,是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了。但问题是,倘若没有制度性的反思与纠偏,教材出错肯定还会继续上演。毕竟,审核机制还是那套审核机制,监管部门还是那些监管部门,之前出错了没有惩戒,这些机构与部门便不会吸取经验教训,那教材再次出错,其实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这就是说,“更正”不应是教材出错的终点。
事实上,正如很多出版社人员所言,“教材出现错误是不应该的,但即便是欧美出版的教材,也很难保证丝毫没有错误”。这就是说,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很显然,这不是教材出错的挡箭牌。最起码,当出错无法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出错应是可以做到的吧?要做到这,教育学者熊丙奇曾表示,“开放教材编写过程是解决教材出错的根源”,诚如斯言!只有教材的编写告别“闭门造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如家长、老师、学生等,其错误率才会降至最低。(龙敏飞)
张 鸣:中学教材纠错,非总理不行?2010-09-02 |
马子博:教材编写因何总不严谨2012-09-06 |
太原晚报:教材出错是教育之耻2013-11-28 |
叶 睿:“问题教材”暴露了啥问题2013-12-06 |
乔 杉:《背影》被黑呼唤教材编写改革2014-05-21 |
大众话题:《背影》“中枪”呼唤教材编写改革2014-05-22 |
《背影》“中枪”呼唤教材编写改革2014-05-22 |
教材出错2015-11-11 |
问题教材岂止于更正2015-11-19 |
王文武:教材不能总让“编外啄木鸟”找错2015-11-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