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若 尘:打破沉默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发力
若尘
//m.auribault.com2015-04-1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4月10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刊发了一个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吐槽:“在我看到的课堂上,少有互动交流的师生,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坐在最后三排位子上,前排的座位空荡荡”,“整整三年,我几乎没有问过问题,因为怕遭到围观与调侃。我选择做一个哑巴,和数千名与我一样的人深陷沉默的螺旋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的角色也发生着改变。”

  笔者是一所三本院校的老师,上述课堂情况在三本院校也大致相同,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课后围着老师提问的学生寥寥无几。似乎,教师和学生永远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可言。然而,依笔者的教学经验,私底下,师生之间彼此还是有期望的,但这种期望往往都会演变成互相抱怨——老师抱怨学生沉闷、不活跃,学生则抱怨老师在课堂上自娱自乐,不安排任何互动环节。

  笔者以为,当下尴尬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和师生双方都有关系,师生之间的互相抱怨、冲突、对抗对课堂教学的改善并无任何促进作用。相反,两者之间更应增强交流和沟通,从而弥合差距。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一个巴掌拍不响,师生双方唯有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上学期期末,笔者所在的教学部专门召开了一系列学生座谈会,每位任课教师都从学生那里收集到教学上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大都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多安排一些互动。本学期,笔者在大一学生的课堂上安排了课前演讲,第一堂课即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后准备,下次课开始时主动登台演讲。结果,第二次课开始前,120多人的一个大班,等了好久都没人主动上台。于是,从第三次课开始,笔者不得不按点名册上的顺序逼迫学生们上台。

  其实,对于这种“沉默”现象,笔者是有经验和心理准备的。毕竟,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复杂多元,比如,中学时代养成的课堂习惯、专业和班级的活跃程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如今又是大班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陌生化的氛围也会使学生的主动心理受到影响。

  环境可以影响人,当周围的同学都选择沉默时,准备主动站出的学生也会抑制住内心冲动;当老师们发现根本叫不动学生时,多少也会受挫和气馁,从而放弃了激励,妥协地选择“自问自答”。久而久之,我们容易将原因都推给环境、体制,甚至师生之间互相推诿,陷入被动境地而不愿作出任何改变,“大环境就这样,我能怎么办”最终都成了推脱的借口。我们渐渐地谙于世故,师生之间彼此心照不宣,共建了课堂“潜规则”,习惯以“受害者”的身份倾诉,谁也不愿迈出改变和改善的一步。

  事实上,个人反过来也是可以影响环境的,学生个人也可以影响整个课堂,个人的努力会突破业已形成的课堂心理氛围,只要有一部分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带头,就可以推动课堂氛围的改善。然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院校,都有教学督导、班级信息员、教师教学评价系统、学生座谈会,都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及时跟踪和反馈教学,而且几乎每所学校每年都会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很多大学课堂缘何依旧死气沉沉?

  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不变,就很难撼动整个教学质量。比如,大班教学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度。此外,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确实是教师,但如果没有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再充分的课前准备都会沦为一个人的“独角戏”。笔者并不想归咎于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体制,就我个人而言,平时花在教学上的时间远远超过写论文的时间。何况,教学体制之下,教师个人也有作出平衡和选择的可能。批评、抱怨远比建设容易,当下,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改革实践,而变革都掌握在每个人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改革的推动者。是随大流、陷入漩涡,还是主动站出来、为改变课堂氛围而作出尝试,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