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欧洲已经不再从地缘角度打量中国
马丁·雅克
//m.auribault.com 2016-05-17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英国伦敦前市长、“脱欧派”代表鲍里斯·约翰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欧盟试图建立一个超级国家,这种做法和德国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一般无二,不可能成功”。由于英国将于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以决定是否留在欧盟,这个话题成为当下英国乃至欧洲最受关注的焦点。民意调查显示,“脱欧”和“留欧”阵营所获民意支持旗鼓相当,公投结果难以预料。但这个结果关系到英国未来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欧洲的走向。

脱欧对英国和欧盟都是伤害

离开欧洲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可能,民意正越来越背离欧盟。上一次脱欧公投是在1975年,当时的投票结果是留欧阵营获得压倒性胜利而留在了欧盟。然而现在“去”和“留”的阵营势均力敌。为什么?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欧洲面临很多问题,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移民是脱欧公投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欧洲被视为移民问题的根源所在。许多英国人认为移民人数太多,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挤占了学校和住房资源等等。

  此外,英国对欧盟的热情一直并不怎么高。和法国德国这些大陆国家不同,英国一直受岛国思维模式影响。而且保守党内部在欧洲问题上一直有严重分歧,现在多数保守党的态度是反对留在欧盟。此外,选民中年纪大一些的人更加厌恶欧盟。18-30岁的年轻人更亲近欧盟,50岁以上的人更怀旧更反对欧盟。

  我个人认为英国会留在欧盟,因为离开欧盟将是一个很极端的决定。人们在投票的时候会再三思索离开的后果。这次公投可以说更像苏格兰公投。我并不认为苏格兰会离开英国,可是他们差一点就选择了离开。

  如果令人不愿看到的局面真的发生,英国公投最终选择离开欧盟,英国和欧盟的全球影响力无疑都会受到影响。失去英国这个欧盟最重要的三名成员之一,欧盟的全球影响力必然将会下降。与此同时对于英国,支持脱欧的人会说,我们可以自己来贸易和交易,不用非得加入欧盟。可以说这部分英国人的态度是非常怀旧的,他们怀念过去的辉煌。

  但是如果英国真的选择脱欧,这将导致英国整体世界观的落后。卡梅伦和奥斯本将不得不下台,鲍里斯·约翰逊有可能会成为首相,但后者有点过于机会主义,他呼吁脱欧只是为了提高自己做首相的可能。

 欧洲觉得中国确实不是威胁

脱欧公投的结果会从多大程度影响中英关系?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关心的。说实话,卡梅伦首相和奥斯本财相对中国的态度在英国并不具有普遍性。他们的政策领先于舆论。去年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英国政府的态度非常积极,但是媒体的态度却很糟糕,可以说媒体的观念是非常孤立的。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舆论正在变化。当我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2009年发表时,曾在英国和全世界引起很大争议,可说距离当时西方主流思潮非常远。然而如今看来,书中的观念距离主流思潮越来越近。因此,舆论正在发生改变。

  从欧洲国家对华关系来看,英国更亲近中国,这种转变是巨大的。当保守党政府上台时,相较以前的工党政府,他们起初的态度并不很友好。因此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转变?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他们秉持的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美国才是英国最亲密的盟友,他们不允许英美之间有任何嫌隙。

  这种转变也是对中国崛起和世界变化的一种认可,中国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国家,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是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原因。可以说即便只是考虑加入亚投行,都是非同寻常的。当然,加入的第二个原因与利益相关,英国考虑也许能在核工业、高铁等方面与中国展开合作,当然这里还有伦敦金融城和人民币的问题。人民币终将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之一,而伦敦金融城可以成为人民币的主要枢纽之一。

  事实上,在和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上,英国相较德、法都要落后。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和中国走近,法国也领先于英国。可以说在过去几年里,欧洲国家都与中国更亲密了,一方面中国确实给予他们巨大机遇,帮助他们摆脱经济困境。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中国确实不是威胁,因为欧洲这些国家并不像以前那样拥有地缘政治野心,他们并不从地缘政治角度来打量中国。

西化不再是主导趋势,中国化才刚刚开始

2009年我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说,“中国将在几十年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性大国,中国不会变得更西化,而是让世界变得更中国。”时隔7年,我的结论仍是这样。当然,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也正受到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的影响。但很明显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正在贸易(它是全球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投资、货币、全球治理(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国家治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有些发达国家也受到影响)、教育(PISA测试结果,致使西方以及全世界都对中国的教育感兴趣)、中文、互联网等多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世界各国正在注视中国、接近中国,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将越来越和自己的未来相关,这在东亚已经非常明显。欧洲也是如此。如果西化是过去两个多世纪的主导趋势,那么中国化的过程才刚刚开始。这并不是说西化已经不再重要,但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压倒性影响力。

  当然,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模式转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并不容易,因为涉及到各种新挑战和政策手段,而这些是中国政府以前不太熟悉的。他们犯了一些失误比如证券交易上,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不可避免。我相信中国的经济模式能成功转型,但还需要时间(结构性转变将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不少失误和糟糕的时刻。(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的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