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春运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张鹏
//m.auribault.com 2018-03-14 来源: 金羊网
分享到: 更多

  2018年全国春运12日正式结束,为期40天的春运共发送旅客约29.7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春运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不断推出,新亮点、新气象引人注目,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对春运工作满意的被调查旅客提升至74.8%。(3月13日 中新网)

  今年春运,旅客总发送量达到了29.7亿人次,铁路运输承载了其中的大宗。截止到12日,多部门、多单位参与、协作的春运正式结束。今年春运,乘客“一票难求”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少了“走不了”的问题。旅客对于出行体验的需求,也从“走得了”变成了“走得好”。

  每年一次的春运,对铁路来说,就像是每年一次的“大考”。考量着它的运输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系统性的运行能力。或许,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有这样的经历,这是中国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从春运的第一天开始,各种平台和新闻媒体在关注着,甚至还把春运的“前生今世”都一一摊开来。回溯过去,对比现在。事实上,春运并非一个古老的名词,而是在近三十年来出现的新事物。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拓展,在80年代末期,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内陆的人们开始不断像是潮水一样涌向东部,同时,他们又有在春节期间回家的需求,所以,在这个人口最多、分部面积最广的国家就有了一年一次的“春运”。

  过去的春运是几乎每个回家过年的人们的“噩梦”,总体运输能力不够、环境差是当时经历春运乘客们的共同体验。从不少老照片和记录影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春运是如何的拥挤,是如何的一票难求,从窗户里爬进爬出,甚至于有的躺在座位底下休息、睡觉成为常态。不是当时的人们能吃苦,而是囿于那个时代的条件而不得不吃苦。

  春运的“苦”持续了也将近三十年,随着近些年来国家不断的大手笔投入,特别是在铁路基础建设上每年超过7000亿以上的大规模投资建设,让中国的铁路不断高歌猛进。这种建设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铁路线多了,乘车环境好了,特别是高铁大军的加入,更是进一步优化了人们的乘车体验,条条大路通我家。从2015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高铁和动车的旅客运送量已经超过40%,到今年,动车组共发送旅客2.1亿人次,占旅客发送总量的57%,高铁正成为春运的主力军。在以前,人们彻夜通宵排队买票,为了一张小小的火车票而头疼不已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不光如此,“科技范”十足的铁路春运,“刷脸”、机器人、智能厕所……车站里无处不在的科技味儿,解锁了今年春运的新姿势。网上购票已经非常普及,手机打开滑一滑就可以轻松买到车票,甚至还可以用手机来规划自己的出门行程。这才短短三四年的功夫,变化就已经如此之大,对比从前,真的算的上是“恍如隔世”。

  时代在快速的变化着,国家的发展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出行。对比从前和现在,对比老一代与新一代,不管是交通工具还是社会和人,我们会心生出太多的喟叹乃至感激。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越跑越快,才会“苟日新、日日新”。春运是如此,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