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一“刀”难求带来的生态启示
王丹
//m.auribault.com 2017-03-15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被正式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早在去年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日,“走俏”的长江刀鱼以独特的方式将人们的视线再次吸引到这一重大议题上来。

  暖风拂面,又到了“天下第一鲜”刀鱼上市的季节。刀鱼鱼骨细软、鱼肉鲜美,是不少食客的“心头好”。但近年来,刀鱼价格水涨船高,接连创下新纪录,价格效应层层传导至消费终端,波动更为明显。据媒体报道,百年老店老半斋,清蒸野生刀鱼的价格近日已上涨到300元一份,较去年翻了3倍,而且要排队至少1个小时才能吃上,真可谓一“刀”难求。

  不难推断,刀鱼涨价主要是由于供求关系引起的。一般来说,供应减少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曾公布数据,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之后年产量已不足百吨,现在的年产量仅有寥寥几十吨。如果继续追问的话,什么导致刀鱼“紧俏得很”?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报道,答案并不难寻觅,一是环境污染,二是过度捕捞。

  由于过度捕捞,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使用绝户网、大小鱼通吃,造成鱼越捞越小、越捞越少。交通运输、工业污染导致的鱼类产卵场所被破坏等,更是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业生态的恶化。更让人心生忧虑的是,囿于优质品牌的匮乏和精深加工业水平不高,即便过度捕捞,水产品的效益也不高,渔民增收情况不容乐观。警钟已经敲响。根据农业部的数据,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已从占渔获物的80%降至目前的14%,产卵量也从300亿尾降至目前不足10亿尾,仅为原来的3%。

  总量问题只是表征,生态问题以及由此连带的产品质量问题,才是目前我国渔业的主要问题。在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将这一问题称作中国渔业“成长的烦恼”。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和生态,农业部开出了包括长江流域由重点地区到全面禁捕、推动明显过剩的捕捞渔民减船转业、打击非法捕捞和推广健康养殖在内的综合“药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有鱼吃”而且是“有健康的鱼吃”与“长江有鱼”之间的矛盾,“药方”不仅要抓得准,还得真正服下。

  据报道,从去年开始,长江“禁渔令”已升级。不仅禁渔时间从3个月延长至4个月,而且禁渔范围也已扩大至长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业内透露,新一轮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方案中,刀鱼已被列入新名单,一旦方案得以通过,跻身“国家保护”之列的刀鱼将被彻底禁捕。一味与大自然争资源,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也是一“刀”难求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