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把每一次应急当作新考验
李杏
//m.auribault.com 2016-11-25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回顾这场“速冻”模式,气温预警与应急响应很及时,骤冷的体感和增添御寒衣物的忙乱,可能已经算不上多大的麻烦。但寒冷之外的困扰和麻烦,还是值得投入更多的关注。

  预警之下,多数人知道气温会骤降,第一反应可能是注意保暖,但没有料到道路通行压力一下子变得这么大,交通事故增多,仍然有一种猝不及防的感受。如果这些特殊情况能够做出预判,能够主动调整出行的节奏,就可能尽量避免麻烦,能够主动调整心态。

  我们看到,应急响应之下,交警、公交、环卫等各部门共同作战,无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全城半天即解冻。但这个时候,除了政府部门,其他的机构能不能有效应急动员起来呢?学校对学生的作息,企业对员工的出勤,都能不能做出灵活的调整?大风猛吹,道路拥堵,这个时候,还要担心迟到、旷课,拼命追赶时间,心里的滋味一定不好受。

  “速冻”是突发状况,政府层面作为公共紧急事件应对,面对的困难当然多,首先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其次也尽可能考虑人们日常面对的麻烦,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仍然以达到更高的水平为追求。以前,我们看待应急响应,脑海里是一片兵荒马乱的印象,这几年,应急响应的整体表现已经非常成熟。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对自然风险灾害带来的影响考虑更充分一些,我们就可以往前继续迈步。

  对市民遭遇的麻烦考虑得越充分,应急管理的经验更丰富,城市治理的能力更强大。一切的前提,仍然是要有一种“紧张”的意识,未雨绸缪多考虑、早准备,这显然要比等情况严重后再去补救更好。学会在特殊自然气候面前保持敏感,再敏感一些,也许我们能够考虑得更远,很多时候,城市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当中产生。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应急固然要依靠相关部门的管理与协调,但并不意味着对预警保持“敏感”只是职能部门的事,全社会都可以参与其中,从不同方面为缓解紧急状况贡献一份力量。面对紧张的公共资源供应状态,每个机构,每个人,在各自生产生活学习的细节中多做“预案”,都可能为城市渡过困难提供帮助,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共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