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不留想象空间是公共信息发布底线要求
朱昌俊
//m.auribault.com 2016-07-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一旦失去最佳的释疑时机,再来阻止公信力的流失,成本和难度就要大得多。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近日表示,应对媒体滞后,社会会产生很多误解。我们的信息发布,应不要让人留下想象的空间、造谣的空间。尤权是在中共福建省委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谈到防抗“尼伯特”台风灾害时说这番话的。(中新网7月18日)

  今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7月9日在福建石狮登陆,重创闽清、永泰等县,造成多人伤亡——这只是台风灾情的一面;另一面如报道所说,“此前由于信息发布不及时,尤其是社会关注的人员伤亡情况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准确回应,网络上颇多议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尤权强调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涉灾信息发布历来很重要,灾难来临,也是考验公共部门信息发布能力的时刻。此时,公众有更迫切的信息需求。任何信息不对称都会被放大,增加社会恐慌,谣言因而获得了滋生土壤。因此,涉灾信息发布应准确、及时,不给想象、谣言留空间,很有必要。

  谣言的形成在很多时候与社会的信息饥渴有直接联系。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能够做到准确、高效,谣言的生成空间自然会少得多。一些公共事件最终酿成危机,已非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后续信息发布的推诿、回避,导致社会疑虑不断积聚,从而形成公信力的“黑洞”。一旦失去最佳的释疑时机,再来阻止公信力的流失,成本和难度就要大得多。好的信息发布,理当是主动发声,消除谣言的土壤;而坏的信息发布,则是被推着走,加剧社会的质疑情绪,甚至导致谣言、“阴谋论”的流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共部门若只扮演单向的信息发布者角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的正常需求。只发布信息不算完成任务,还要观察反馈。比如,遭遇质疑时,发布者首先应有反求诸己的精神,而不是强调“唯我独真”。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匮乏不再是问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才是关键。一事当前,在有限时间内,公共部门未必第一时间就掌握真相,甚至也很难判断信息真伪。这时就需要秉持开放和实事求是的心态,聆听各类信息,并保障社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比如媒体的正常报道、社会组织的调查等等。

  在信息社会,政府有时不是事件真相的“垄断者”,而要在与社会信息的不断交互中,帮助人们尽快获取最准确的信息。通过与不同的信息发布主体发生互动,来缓解社会对真相的焦虑,是当前公共部门亟待提升的“媒介素养”。政府主动、及时发声,并尊重其他信息发布主体的权利,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在多元化时代,具体事件的信息被多元化解读几乎不可避免。面对不同的声音,哪怕是猜忌,能够及时作出回应,并以“看得见”的方式来释疑,考验公共部门的心态与能力。

  公共信息发布之时,要尽可能不给人留下想象和造谣的空间,这是第一步;但“想象”和“谣言”发生之后,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在当下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对此,福建的主政者给下属官员打了一个比方:从前,山这面与山那面都不通音信;今天,一个村发生了什么事,非洲马上就知道了。“你不公布,看你县长怎么当?”这样的疑问,值得反思。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