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医生要客观看待媒体的“恶”
郑山海
//m.auribault.com 2016-05-1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这些年,医学界在反思医患纠纷问题时,除了把原因归结于医疗体制缺陷、医院管理不完善、医生个人素质等问题,新闻媒体也一直被诟病。负面角度过多、袒护患者以及新闻炒作等,都被认为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因素。

  以近期发生的几起热点事件为例,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仲伟被残暴砍死,在医疗界产生了激烈回响,但对这件事,媒体的发声却并不多,远不及同期的魏则西死亡事件,或者肾脏萎缩事件。而在后两起事件中,医生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这种状况更引发了医学界对于媒体的强烈不满。

  有人选择了三家影响力较大的报纸,对某年的医患纠纷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消息来源中,政府占29.06%,患者占23.01%,而来自医院方面的消息只有5.98% .数据告诉我们:在牵涉医患双方的事件中,医院的话语权似乎被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话语权往往是自身辩护权的体现。

  但是,据此就给媒体戴上主观向恶的帽子,也有失公允。因为在新闻报道中,受众更容易注意那些具有反常性、冲突性和震撼性的负面信息。换言之,负面的新闻更容易被传播。相反,一些正面报道常常反响平平。

  例如在2012年,护士何遥在自己遭受患者攻击以后,不顾自己的伤情,还奋力将一名行将坠楼的患者在窗台紧紧拉住,事后被赞为“最美护士”,很多媒体争相报道。但是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新闻,不要说在社会上,就是医疗界引起的关注也不是很大。另外,很多媒体时常开展“寻找最美医生”的活动,今年央视还在《讲述》栏目中连续两个周末播出“寻找最美医生”系列纪录片,动作也不算小,但影响力较之于一些负面新闻,确实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由此不难看出,并不是媒体不愿做正面新闻,而是缺乏不断做大的“推手”。正面消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的关联。

  所以,媒体在医患矛盾中虽然有推波助澜的行为,但可能也不是其立场的真实体现,而是新闻的传播效应造成他们做出了不合理的选择。当然,由于记者在报道中常常违反基本医学常识,导致医生对报道不只是不满,有时还很不屑。

  出现这样的情况,医生也有自己的责任。那就是很多医生其实很不喜欢与媒体打交道,特别是看见一些新闻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时候,不是主动站出来据理力争,而采取对媒体人不理睬的态度,这其实是放弃了话语权。媒体只能根据自己的信息汇总发布新闻,难免出错。

  媒体也有应该反思之处,既然负面新闻容易引发关注,那么在报道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平衡,尽量避免刺激性的语言。例如,有些媒体动不动就打出“入院刚×天,花费好×万”的标题,在医院收费本身就很敏感的时下,这样的标题会产生什么效果,媒体应该有预判。有句话叫“离开了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在医疗收费中,离开了具体的医疗项目和病情谈费用,夸大事实几乎是必然的。

  医生与媒体的关系确实需要一些措施来修补。媒体不能只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就如医生不能过于关注挣钱一样。医生应打开自己的观念围墙,多与媒体互动,让医疗不要那么神秘,从而增加自己在媒体上的话语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