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针对许多育龄妇女的需求,《人民日报》“微调查”栏目关注了当前城市公共场所的母婴室,调查指出在政府部门、商场、旅游空间、医院等,母婴室不仅建设数量少而且设施不完善,“找不到”和“用不上”的问题还很突出。
母婴室不是突然而来的需求,也不是极少数人的特殊需求。调查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生儿数量为1655万,这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母婴群体。但经常出入公共场所的人都会发现,在很多城市母婴室还不是一个常见的公共设施,即便有也少有人“问津”。今年春节期间,演员马伊?在微博中讲述她在机场母婴室给孩子换尿布的尴尬经历,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在今天,哺乳期的妇女早已不是在家闭门不出的人群,在家以外的地方给孩子哺乳、换尿布本来就已经变得极其普遍,需要一个找得到、用得上的“回避”空间,这跟我们在公共场所能够迅速、方便地找到一个公共洗手间一样正常。因此,母婴室不是“高大上”的公共设施,不是高档场所和高端生活人士的特殊配备,而应该是公共场所的标配。
所谓“标配”,一方面应当是应有就有而非可有可无,不是成为公共场所建设中的一个自主选择题;另一方面,建设起的母婴室应当有标准的内部设施配备,能够满足妈妈们哺乳、冲牛奶、换尿布等常规需求,而非为有而有、形同虚设。
我们当然要承认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意识提升有一个过程。正如我们的公共建设过程中,毕竟是先有了洗手间、垃圾箱,有了电梯,然后再有了残疾人电梯,有了“吸烟室”,有了各种无障碍设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母婴室的建设是一个超前问题,是公共设施中的“奢侈品”。人的需求在哪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就应该延伸到哪里,这本来就是城市建设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把视野放得更宽一点,我们还应当看到,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本身是公共文明的产物,是人的发展现代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公共文明的促进者和提升者。从公共需求上讲,让母婴室不再稀缺、不再尴尬,是为了满足哺乳妈妈们的照养孩子的需求。从公共文明意识上讲,母婴室的普遍配备,也是在促进整个社会提升对妇女的尊重、对儿童的关爱,促进更多的妇女在公共场合树立隐私意识和行为规范,在喂养孩子的时候尽可能遵从文明要求。
这正是公共场所公共性的核心所在,即让每一个公共场所都成为有关爱、有温度、照应到不同人群的区域,更成为让人可以主动、方便地遵从公共规则,让每一个人都能和谐自在相处,而非被动去呈现尴尬和无奈的区域。
张艳梅:车站机场公共场所应设立婴儿哺乳室2009-03-02 |
杨 兰:建妈咪屋体现社会温情2014-09-05 |
张西流:社会歧视是防艾最大敌人2014-12-01 |
司马童:“地铁哺乳”别止于个案化争论2015-11-30 |
苑广阔:公共场所母婴室需要法律护航2015-12-03 |
中工时评:从“地铁哺乳”看公共设施缺失2015-12-04 |
地铁“母婴室”值得期待2015-12-07 |
爱,不在能不能,贵在为不为2015-12-08 |
西瓜园2016-03-15 |
快评论2016-05-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