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禾 刀:市场上缺少合格校服吗
//m.auribault.com 2015-11-17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11月14日,武汉市质监局发布中小学生校服专项检查结果,在抽样检测的36批次样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6.7%,其中近一成校服“不经穿”。(11月16日《楚天金报》)

  所谓质量检测,只不过是以更为专业的方式,进一步佐证公众尤其是家长对于校服的普遍印象和判断。以过往经验观之,质量检测似乎依然无法回答这样的疑问,即校服到底有什么必不可少的深刻内涵?为什么总有一些学校会采购那些一眼都看得出来丑陋不堪、一个手指头便知差得不能再差的校服呢?当校服失去了应有的审美价值,以及最基本的质量底线,剩下来的便只有臣服——孩子穿不穿校服,已经被烙上听不听话、服不服从学校管理的高度。

  在市场经济推行多年至此,服装产品早就异常丰富,竞争尤其激烈。按照市场经济逻辑,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消费者越可能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虽然并不排除市场上仍旧有一些假冒低劣的服装产品,但买差的并不比买好的容易,除非削尖脑袋一再压降成本。

  又丑又差的校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采购低劣校服的校方是否真就满肚子装着难以言说的苦水?校服采购背后到底有没有猫腻……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公众生活常识与校服采购结果的相互抵触。常识还告诉我们,一般消费者倘若买到低劣服装,要么会找商家理论,要么会投诉,唯独校服安然自得,年复一年地做着家长和学生的安抚工作。

  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常识非常重要。潘恩在《常识》一书中指出,“任何事物越是简单,便越不容易发生紊乱,并且即使发生紊乱也比较容易加以补救”。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本来简单的事,如果刻意复杂,就是违背常识逻辑,极易发生紊乱。我们无法断言校服采购背后铁定有什么猫腻,但一个在市场秩序下极简单的采购之举,结果这么多年却发生这么多的“紊乱”,这背后到底有没有刻意回避“简单”逻辑的逆市场化现象呢?那么我们的监管部门在去“紊乱”、求顺应市场“简单”规则方面,到底又有什么作为呢?

  这里所说的“简单”,本质上是把校服采购纳入市场化采购渠道。也许有人会说,校服采购一直是这么做的。但别忘了,市场是需要阳光的,校服采购全过程真经得起阳光的照射么?校服倘若真如一些学校宣传的那样非买不可,那么建立一个阳光的校服采购程序,让更多服装企业参与其中并公开竞争,这真的很难么?一言以蔽之,唯有让市场的阳光照进校服采购的每一个角落,校服才可能给孩子们应有的人格体温。(作者为武汉资深评论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