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大山:“门诊不输液” 落实还需凝聚共识
//m.auribault.com 2015-11-13 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前天,江苏省卫计委下发通知,对门诊输液作出最新规定。明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明年年底前,除了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也就是说,门诊不允许开输液药品、输液,患者只能去急诊或者住院。

  普通门诊不提供输液服务,本就是国际医务工作的惯例,也是被普遍认可的医疗常识。然而在我国不仅大小医院吊瓶如林,乡村医生提供上门输液服务,挂着吊瓶工作、学习甚至逛街都是寻常一景。虽然不断有声音批评国内患者输液过度及滥用抗生素,可是收效甚微。从这个意义上说,快刀斩乱麻的叫停非常必要。不过,禁令虽下,要想实现初衷,还需要医院、医生、病人三方之间凝聚更多共识。

  在此之前,“门诊不输液”在国内已有数个先例。从结果看,新政给医院和病人都带来不少好处,不良事件少了,医疗成本明显下降。但须注意到,这些医院的改革动力并非来自行政命令,而是院方自发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其内部已经达成一定共识,相关措施的制定更有力度,执行力和可操作性也更强。当新政在全省大规模推广时,由于各医院级别、性质、特色不同,会遇到许多具体而微的问题。对超常处方如何监管和处理,对急诊和住院造成的影响如何化解,对确需输液的患者如何快速处置……这一切,都需要医院充分理解政策,并拿出更多的制度设计和监督落实。

  另一方面,由于对抗生素危害认识不够,很多时候是患者主动要求、甚至硬逼着医生给自己输液,医生无奈之下只能顺从患者意愿。门诊叫停输液后,医院既要做好引导和解释工作,帮助公众纠正错误的用药观念;也要努力提升服务质量,避免产生信任危机及医患纠纷。例如,杭州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为那些执意输液的病人准备了一份《输液风险告知书》。不论实际效果如何,都是在提醒其他医院把工作做细,针对各种可能作出预案。

  当然,“门诊不输液”也是在要求医生树立更科学、合理的用药意识。很大程度上,过度医疗是医生求稳、求快的心理导致。在不能输液,不能滥用抗生素后,医生的用药就必须更加准确。这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医院也必须准备好替代药物,并及时对医生做出业务指导和规范。

  “输液堪比一次小手术”,必须让每一个医院、每一位医生、每一个患者都有这样的认识和默契。只有这样,才会彻底祛除陋习、真正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只有这样,才会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与伤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