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王 勉:从《平凡的世界》看如何“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m.auribault.com2015-04-16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很多人追着看。剧情有这样两个片段:一是孙玉厚告诉大儿子孙少安,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穷命是不可更改的,但孙少安未向命运屈服,历尽波折,终于靠开办砖厂,带领双水村群众走出了贫困;二是孙家两个孩子孙少平、兰香靠读书,一个当了煤矿工人,一个考上了名牌大学,彻底地改变了命运。

  尽管这是小说的情节,但这两个片段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一则要靠教育,二则要靠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前四个月,至少两次提起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5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4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多少贫困人士的梦想。很多家庭祖祖辈辈、几代人处在贫困的水深火热中,看不到头。他们每个人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孙少安一样,在他这一代能摘掉贫困的帽子,生活得更加体面。

  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客观上的共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产业支撑等;主观上多是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个体而言,除了上述共因外,很多贫困家庭就是代际传递,一代“穷家薄业”代代难翻身。如果再遭遇疾病、自然灾害影响,更是贫上加贫。“啥都有,就是不能有病;啥都没,就是不能没钱”。

  近年来,随着医疗、教育等保障网的织就,以及多渠道多类型扶贫项目的实施,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但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据统计,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贫困人口尽管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还有7000多万人。

  贫困很容易陷入怪圈。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财通百事通。这说的就是基础设施对扶贫的重要性。但是恰恰,越是贫穷——基础设施越落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难以找到脱贫的路子——贫穷。周而复始,陷入这样一个怪圈。

  扶贫是一场接力。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农村的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多少贫困地区的百姓,因扶贫项目致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一次见到了汽车,第一次看到了电视,第一次妇女分娩能够进入卫生院而不再用农村的“土办法”;有多少寒门孩子,不再望着校门望而却步,不再像孙少平那样天天吃“黑面馍”……一句话,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同时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固有的“一袋米几斤油,几百元钱加几句问候”的扶贫思路、扶贫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这种扶贫方式产生的次生效应是纵容了“等靠要思想”,造就了一些懒汉。有的受助对象竟然将“救济粮”当成自己的“商品粮”,每个月无粮了按时到扶贫部门去要,理直气壮毫无感激之情。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这是近年扶贫路上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对14个连片贫困地区,多管齐下,采取强基础、扶产业、重保障等举措,取得的成效明显。不少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培育壮大,造血功能增强,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解决了发展问题,彻底脱了贫。

  世间万事重在于人。扶贫也是一样,扶贫重在“扶人”。治贫必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等。所有这些的核心都是围绕“人”。“扶人”意味着有了新观念,有了新思想:“扶人”意味着不再固步自封,不再等靠要。通过“扶人”,脑子换了,人心齐了,思路活了,即便是些许的“输血”,也会感恩的接受,理智地用在刀刃上,即便是一点点“造血”,只要你给了种子,我就能发芽,进而果实累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兰香等人的命运再一次印证了扶贫先扶智,扶智的背后是“扶人”。

  但我更想说的是“扶人”的背后是“扶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现实生活中,目光所及,凡是重视读书的地方,凡是重视读书的家庭,未来的生活一定是美好,即便是贫困也一定是暂时的。相反,那些对教育不够重视的地方或者家庭,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即便是发展,要么卖苦力,要么走歪门邪道。

  我的家乡地处秦巴山区,是中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我最感动的是三秦文化给了家乡人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意识。在我的家乡,许多农村人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有的孩子刚上小学,就到县城租房陪孩子读书,有的家里再穷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学。这种做法是否完全正确,我们暂不过多讨论,但家长们想通过读书改变子女命运的这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很值得学习。事实证明,不少家庭在辛苦了一两代人后,彻底脱了贫。相反,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某些边境地区,自古读书的文化氛围不浓,家长们也没有那种意识,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回家。无知识缺技能,有的人不乏走上走私、贩毒这样的路子。毁了家庭,穷根难除。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近年来在几乎所有的贫困地区,国家都在下大力气发展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要有新状态。相信在新形势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随着贫困地区“扶智文化”的进一步厚植,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一定能阻止,而且永远地阻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