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年伊始,楼市又有新动态。兰州将取消部分区域限购,而一些限购区域也不用再提供纳税证明。虽然兰州同时也在一些区域实施3年限售,但“取消限购”字眼仍然迅速吸引各方眼球。无独有偶,合肥市国土资源局近日表示,“商品房应由开发商自行定价,且2016年11月份之前出让地块不限价”,也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合肥限价放开”(1月10日《经济日报》)。
我注意到,一时间两地举动被公共空间舆论断言“传递了楼市调控放松信号”,有人甚至煞有介事就此推测“还将有更多城市放松调控”。调控真的放松了吗?非也。幸好兰州合肥相关部门及时回应,此次政策调整并非放松调控,而是调控由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向一城多策、因域施策纵深推进。一言以蔽之,楼市要松绑?没有的事!换言之,所谓楼市调控“松绑”只是一场虚惊。
近年来,每处调控周期的中国楼市,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发调控“松绑”之类虚惊早非新闻,虚惊循其惯性频发复发才是新闻。其背后至少明明白白向我们传递三重信号:多年N轮短期调控,以及“屡涨屡调屡调屡涨”的周期律,衍生民众“房价恐高症”,此其一;其二,一些地方政府落实调控政策的诚意缺失,让民众屡屡失望信心不足,致使不少人感染虚惊“神经过敏症”;其三,多年来,旨在促进楼市回归健康理性的长效机制,始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楼市之“火”和房价高烧主要靠短期调控扑救退烧,长效机制“狼来了”效应引发民众“偏听偏信症”。
去年,全国接近110个城市与部门陆续发布调控政策次数多达270次以上,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多次发布政策,尤其是,仅北京发布各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就逾30次。不少媒体信誓旦旦:“楼市调控初见成效”。到底是不是“初见成效”?究竟是宏观统计数据“初见成效”,抑或“房住不炒”“居有其屋”初见成效,众说语焉不详,我亦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常识是,就算短期调控真带来楼市“初见成效”,倘若缺位长效机制固化保障,无论如何“初见成效”,“初见成效”到何种程度,都存在不确定性风险,或顶多是短效变数,而非长效定数。
有业内人士乐观预言,今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政策开启“一城多策”分类调控方向。在此基础上,短期调控与长效机制衔接将更为紧密,大力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在控制房价水平同时,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诸如此类关于长效机制的乐观预言我已欣闻过N遍,庶几耳朵已听出老茧;要命的是,大抵每次听后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历史经验教训一再昭示人们,加快建立“无形之手”市场调节长效机制,减少“有形之手”短期人为调控干预,将楼市这匹脱缰烈马拉回健康理性轨道,已然迫在眉睫时不我待。我承认如不少论家所言,长效机制建立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只有土地财政、税收、立法等各方面都有大量变革后才能建立。然而我想提醒的是,唯其如此,才更须快马加鞭强力推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看到楼市回归健康理性和“房炒不住”“居有其屋”的曙光;只有这样,才能跳出调控“松绑”虚惊与房价“恐高症”反复发作恶性循环的“中国式楼市调控”周期律。
谢木子:“限购令”松绑应以建立长效市场机...2014-05-06 |
马红漫:合理适度使用地方楼市裁量权2014-05-13 |
中国青年报:限购“松绑”是不是房地产市场...2014-09-30 |
唐 伟:压缩制度成本才能降低药价2015-02-27 |
楼市调控也应转向“供给侧”2015-11-26 |
限购到“七环”也难解楼市供需题2016-04-21 |
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应属大概率事件2016-05-23 |
楼市调控不能追求数字游戏2016-10-10 |
把控房地产信贷投向的“铁闸门”2016-12-19 |
新房价格回落,建设长效机制还需房市去杠杆2017-12-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