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谭敏
//m.auribault.com 2017-03-06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与广东息息相关的粤港澳大湾区备受瞩目。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指出,从地区上看, 港澳因素以及粤港澳的合作对于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意义。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它是撬动广东开放和改革的一个杠杆,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今天,它可以成为推进广东改革开放的一个支点,促进广东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

  的确,粤港澳合作不是新概念,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应该说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从过去三十多年前店后厂的经贸格局,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区;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这为粤港澳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

  正因为此,在今年珠三角城市的两会上,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关键词”。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广东要携手港澳推进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为何如此受重视

  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总结一下湾区的共同点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比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知名三大湾区。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亟需培养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开始推行“去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模式,全球经贸投资规则和经济治理体系进入深入调整期,这对于外向型经济比重较高的中国来说,冲击极大,需要重新建立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从国内来看,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转型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羊。

  正是在国际国内的双重需求和挑战下,粤港澳大湾区备受瞩目和期待。

  2015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进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6年9月27日,历时4年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贯通。一桥飞架粤港澳三地,这条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全球最长跨海大桥,预计全线通车后香港至珠海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变成半小时。

  从谋划蓝图到各项规划建设的快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已呼之欲出。

历史选择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属于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合作由来已久,具有地理区位上的天然优势。这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湾区,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国家、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发达区域,也是全球最密集的港口群。而作为全国最繁忙的空港区,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内机场的年吞吐量已经超过了纽约湾区三大机场吞吐量。粤港澳大湾区从一开始对标的就是世界级湾区。

  从产业基础来看,粤港澳地区产业体系完备,各地分工有特色。在珠三角地区,香港金融业发达,广州的贸易和物流相当突出,深圳则科技企业众多,足以与世界级湾区经济相媲美。

  更重要的是,在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的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潜质。不说香港、澳门,单说珠三角九市,它们的研发经费支出占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比重达2.7%,和美国、德国处于同一水平线。

  “科技创新离不开研发能力、科技金融、开放生态、现代制造业等创新资源要素的全方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恰好都具备条件,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把湾区打造成为全球区域创新中心和孕育中国硅谷的摇篮。”

  区域合作的关键在于打通资金、物流、人才等各个要素之间的连接通道,使各种要素流动更加便利,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这需要在体制机制上的更多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前程远大,任重道远。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