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不上市”的顺丰缘何“食言”?
刘凡
//m.auribault.com 2016-05-26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万万没想到,号称“不上市”的顺丰居然也“借壳上市”了。要知道,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当中有一个标榜不上市的群体。顺丰的王卫、华为的任正非、娃哈哈的宗庆后以及老干妈的陶华碧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有“资本洁癖”的人不上市的原因有很多种,具体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方面是不差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资本的厌恶,认为其只是圈钱的工具。

  早年间,顺丰掌门人王卫就曾表示:“上市无非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将变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极为不利。”

  但是,现在王卫和他的顺丰为何又转了性儿呢?

  表面上可能是“第一的诱惑”,作为中国民营快递行业的“一哥”,对于顺丰而言,如果任由“快递第一股”旁落的话,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将会来带不小的影响。道理很简单,在任何行业中,大家记住的永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此,单纯从意愿上来看,不管愿意与否,顺丰都要和“三通一达”这些快递同行争一下,并将“快递第一股”揽入自家怀中。

  深层次来看,也许“不差钱”的顺丰也开始差钱了。虽然,相对于桐湖帮的快递同行们,顺丰可以算是资金雄厚,但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竞争优势,顺丰的花钱速度也是同行业其他快递企业无法想象的。从投资顺丰嘿客,到购买无人机和货运飞机,染指航空货运领域,顺丰的“大手笔”让同行们眼花缭乱,但是这些也都是“烧钱”的玩意儿。更何况当前快递行业的毛利在持续稀释,已经由过去的60%缩水到了30%左右,想必,钱袋子鼓囊囊的顺丰也到了囊中羞涩的时候。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不上市”的顺丰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出让股权,引入了四个“中国合伙人”: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和古玉资本。可见,面对持续不断的烧钱,顺丰对于资本的态度也由过去的拒绝变成了半推半就。

  退一步讲,假如顺丰“差钱”的假设是错误的,那么顺丰上市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建立竞争壁垒,在保障自己竞争优势的同时将其他对手挡在门外。一如前面提到的“第一的诱惑”,显然顺丰不能任由圆通、申通等利用资本做大,来挑战自己的地位。相反的,主动出击,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引流更多的优质资本,来促进其实现高效和综合物流服务商的定位目标,同时发展多元化业务,建立竞争的新壁垒,将对手拒之门外,这不是没有可能。

  当前的快递行业早已经不再是蓝海,行业的竞争也不限于同行间的厮杀,更有跨界而来的资本鲸吞威胁。京东的自建物流、阿里的菜鸟物流网络、还有安能物流这样的旁支进来搅和,快递行业的竞争已经不是白热化可以形容。尽管顺丰对于电商物流的依赖相对较小,但是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这个时候找棵大树乘凉,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商业的世界里,顺丰的“食言”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在竞争环境改变情况下的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笔者更关注的是,“不上市”的顺丰选择拥抱资本市场之后,下一位沦陷的“资本洁癖者”会是谁?是否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