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限塑令”如何超越“卖塑令”
封寿炎
//m.auribault.com 2016-02-18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限塑令”在施行了7年多之后,已经名存实亡,沦为一纸空文。“限塑”没有限住,倒是关于“有偿使用”的规定,使不少超市大发横财,有些超市甚至仅凭出售塑料包装袋一项,每年收入就超过千万元,“限塑令”反而变成了“卖塑令”。

  话题一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限塑令”确实没有作用,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一切照旧;也有人认为,“限塑令”还是有效果的,因为超市里一个塑料袋要几毛钱,不少精打细算的市民买菜购物都自带袋子;还有人认为,“限塑令”在人们思想观念上带来的影响不应忽视,作为一种消费行为的指导和倡导,让更多群众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性,潜移默化传播着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

  在这些讨论中,对于“限塑”几乎没有争议,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升级为“禁塑”。塑料袋廉价、方便、容易获取,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离开塑料袋,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处处不便。然而,廉价方便的背后,却是高昂的环境代价。生产、使用、处理天量塑料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些未经处理、随地乱扔、随便掩埋的废弃塑料袋,成为城乡共同面临的环境公害。有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塑料袋公害的严重性——地球被紧紧包裹在一只塑料袋里,无法呼吸、窒息欲死。

  真正的争议之处在于,“限塑令”到底有效,还是无效?当争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事实和数据胜于雄辩。但遗憾的是,目前争论各方都没有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说明“限塑令”到底效果几何。持“无效论”者广泛援引一项数据,即“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稍加计算就能看出,按此数据,中国人均塑料消费并未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况且,塑料和塑料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据此得出“限塑令无效”的结论,在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何浩然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称,通过在“限塑令”执行前后分别开展大规模调查,发现“塑料袋消费量的减幅在完全执行政策的超市达到近80%,而在未完全执行政策的农贸市场也接近60%,并且政策执行使与塑料袋消费相关的塑料袋使用效率、替代品使用行为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此大幅度的减幅,恐怕与很多人的日常观感有出入,但用数据来说话,却是秉持任何一种立场和观点的论者所应该遵从的做法。

  关于“限塑令”有效还是无效的争论,我们期待更多严谨深入的调查研究,期待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和案例。令人欣慰的是,这一争论本身,反映出各方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于更有效地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期待。要更有效地限制塑料袋使用,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有偿使用”一种方法。因为单纯通过收费,很难达到减少塑料袋使用的效果,甚至会鼓励经营者多卖塑料袋,起到反向激励的后果。而在没有合适替代品之前,塑料袋简直就是一种“刚需”,价格杠杆很难发挥作用。

  要限制塑料袋使用,最重要的途径还是严格执法。要从源头入手,打击取缔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行为,切断违规塑料袋流入市场的通道。此外,还要逐步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一方面,要让群众实现观念理念转变,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便利,去换取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和生存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有替代性方案,使群众很容易获得成本相似、但更加环保的包装材料,比如性能改良的纸袋子、可降解的环保包装袋等。这些都需要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大众媒体等相关各方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群众观念理念尚未普遍转变、替代性环保包装材料尚未广泛使用的时候,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提高对于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的处理水平,都能起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行动,总好过简单地把“限塑令”一棍子打死。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