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水电、煤炭、油气等资源,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日前发布。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下,产业扶贫的抓手作用值得思考。
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可谓拔穷根之策。一些贫困地区已经受惠于此。比如,湖南省安化县以黑茶产业为轴,广泛吸纳贫困农户,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993年底的65.3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13.38万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则建立了以特色生态民族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总结这两个地方的成功原因,一是基于对本地资源禀赋、群众意愿等主客观条件的把握,发展带动面广的特色或主导产业;二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从全国来看,“产业扶贫”的大气候尚未形成,因为产业如何确定、技术如何引进、资金如何筹集等,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
目前,我国很多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初加工不多,深加工更少。这种“有产品无产业”的状况急需改变,这就需要政策的有效引导,着力推动贫困地区一乡有“一业”、一村有“一品”,可与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建设加工厂等,同时采取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等举措,打响地区特色产业的品牌。
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也需要重视起来。要想让贫困群众真正分享产业扶贫的成果,一方面要强化法治理念,在合同中明确贫困群众从何得利,比如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使各类专业合作社成为贫困群众之家,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
对于底子薄、竞争力弱的贫困地区而言,资金是一个共性难题。发展产业,进而构建产业链,钱从哪里来?一方面,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要确保增长幅度,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扶贫产品和服务。上述《决定》提出的“引导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分别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主要用于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便颇具针对性。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关系3000万群众的“产业扶贫”,这道没有统一答案的民生必答题,考验着政府部门、市场主体、贫困群众的智慧。
颜新武:企业产业扶贫是“好声音”2014-02-13 |
唐 伟:扶贫攻坚还需“授人以渔”2014-10-17 |
刘璧洁:扶贫要善用社会力量2014-12-04 |
柴秋实:“扶贫羊”为啥被吃了2015-01-05 |
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5-04-15 |
李彦赤:疏通扶贫开发金融血脉2015-07-01 |
王惜朝:精准扶贫更需“授人予渔”2015-07-21 |
孙久文:中国的减贫仍在消除绝对贫困2015-10-22 |
吴肇光:脱贫攻坚如何精准到位2015-11-24 |
可贵的扶贫开发“宁德样本”2015-12-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