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刘金祥:背对贩卖隐私的时代
//m.auribault.com2014-05-16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隐私应该受到尊重,这是一个精神健康的社会理应恪守的一个准则。在通常的意义上,隐私大概应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隐私,一种是他人的隐私。保护自己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并不算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但是,这种起码的想法,看起来仍然像一个乌托邦。隐私权是一句十分空洞的话语,这种涉及到人格与尊严的权力,在一个窥视成癖的时代里,受到空前颠覆的隐私权被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被毫不怜惜地扔在路边。

  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被现代人当成至尊顶礼膜拜的时候,隐私无疑也成为消费品之一种,与丰乳器、卫生巾一样流行于街市。这十分令人玩味,现代人是物欲肉欲的双重饥饿者,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贪得无厌厚颜无耻,从而争先恐后心旷神怡地用别人的隐私来充塞空洞的脑壳。于是,被当作消费品的隐私,不加任何掩饰地摆满了街头的书报摊,形成满街隐私的奇观。

  窥视欲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一批本领超人神通广大的“私人侦探”——无聊文人。他们把明星的隐私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把名人的鸡零狗碎加工成“速食面”、“可口可乐”来贩卖。大众的蛊惑和怂恿,使他们犹如注射了可卡因,兴奋而疯狂,更加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据说他们当中的成功者已经发了财,而且买了豪宅置了洋车。靠贩卖别人的隐私,来聚敛钱财发家致富,是后工业化时期的一种社会性堕落。它的悲哀之处更在于,大众的集体性参与,使消费隐私的行为像吸毒一样显得更加不可救药。

  贩卖别人的隐私,大多数毕竟只能发一些小财。只有自己出面,亲手扯下身上已经不多的遮羞布,自己抖落自己的隐私,才能发大财,前提是贩卖者必须是名人。这种生财之道被发现之后,在较短的时间里便发展到极致。不管是自己赤膊上阵,还是由他人代笔捉刀,总之明星们的自传是纷纷出笼了。那些书里面除了一些矫情自赏对镜贴花黄之外,剩下的只有隐私了。不过这正好适合阅读趣味每况愈下的一些人的精神需求,因而一本书赚几十万元几乎不在话下,就是赚上几百万也不是没有可能。那种层出不穷被称为黑幕文学的东西也属于这个范畴,名人的隐私被当成一种产业开发出来之后,可以毫不费力地养活一批文坛掮客刀笔吏。

  当名人的隐私被开采得支离破碎的时候,普通人也就是无名者的隐私居然也可以用来大肆赚钱。写手的机智令人佩服,在名人隐私几乎令人倒了胃口之时,普通人的隐私不失时机地成为街头的卖点。众多的写手都戴着“社会工作者”、“情感作家”的面具,在窥视了别人隐私之后,又急不可耐地公之于世,吸引大众集体窥视。除了商业目的之外,任何冠冕堂皇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令人费解的是,那些被采访者怎么会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隐私展示给作者?是闲着无聊找地方发泄?还是中了作者的圈套?如今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隐私被别人当作商品来赚钱时,是一种什么心情?或者,仅仅是写手的无限想象?

  伴随着窥私时代的来临,各种无聊甚至无耻的“隐私”会接踵而至,那时,人们在隐私汇聚的盛宴上,品尝经过煎炒烹炸的隐私套菜,脸上都会露出不易察觉的窃笑,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去。当然,赴宴者经常必须拿出足够的钞票,来换取一张可以点击或翻阅的“入场券”。此时,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要数隐私的贩卖者,他们正躲在后厨里,手舞足蹈地数着手里的钞票。

  这场盛宴已经拉开了帷幕,赴宴者小心,旁观者也要小心!——在这样一个浅薄的浪潮中,其实最佳的选择是转身而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