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的整夜,在酒店门口避难的山东人张明,耳边一直回响着救护车的声音。他知道,消防、武警、公安,各个队伍的战士正在迅速集结,前来救援。熬过黑夜,清晨到来。在当地政府的调派下,中巴大巴,一辆辆到达。各类物资也免费提供。撤离路上,还有很多当地的志愿者提供热心服务。灾难发生20小时内的有序调度,实现了5万余人的大撤离。
灾难发生后,人们关注枯燥沉重的数字,也希望透过人的视角,以微观镜头解剖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一切。山东人张明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不一样的地震,传递了不一样的温情,让人们体会到什么叫守望相助,什么叫“有灾难才知祖国之温暖”。
大灾中并不缺少故事,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朋友圈刷屏一篇文章《九寨沟的九个生死故事》,生死一瞬间,普通人的生死离别,那么的扣人心弦;展开的自救互助,那么的触动人心。无法忘记那一双搂着女儿的手,无法忘记在灾难面前组织的“敢死队”。看完这样的故事,对于地震的残酷有着更深的了解,对于人性的美丽也有着更深的体会。
面对“九寨沟故事”,有人感慨:机器人写不出这样触动人心的生死故事。这是有所指的。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有一条机器人写稿的信息:在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8大项。采写新闻的速度,已然超出想象。
智能机器人时代,真的来到了。不仅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对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全方面改变。相对于九寨沟地震引起的震动,机器人写新闻带来的影响范围小得多,但对于媒体圈来说,并不亚于一次小地震。有关机器人采写新闻的消息,早就有了报道,只是没有这一次直接和强烈。很多媒体人在关心地震的同时,也在担心自己,未来会不会有一天被机器人淘汰?
危机感不是一件坏事,颓废感才是一杯真正的毒药。在地震新闻报道中,机器人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有一些新闻,注定是智能机器人无能为力的。比如地震发生后的生死故事和爱心故事,不仅需要深入现场的亲历,而且需要有悲悯温柔的情怀。这种故事,最是打动人心,最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灾难是由人承受的,奇迹也是由人创造的。据初步统计,截至8月9日17时,灾区滞留游客已基本转移疏散完毕,共计将游客5万余人从地震区域疏散转移。5万多个人,5万多个故事。当然,没有必要把这么多故事全部报道出来,但深入灾区,走近当地百姓和游客的身边,倾听他们的内心,这样的故事却是需要的。这对于寻找人性的美丽,发掘守望相助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故事,永远不嫌多。
面对智能机器人的到来,没有必要惊慌失措。放眼未来,智能机器人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在抗震救灾中,现在已经出现了智能机器人的身影,未来还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灾区的救援,需要身入,也需要心入。人类与生俱来的温柔同情,是智能机器人所不具备的。同样,智能机器人能在第一时间拿出一些“硬新闻”,但一些真正打动人心、弘扬正能量的“软新闻”,依然需要深入现场,去体会去发现去采写。
期待机器人“写”出更精彩的抗震故事,希望看到更多震撼人心的地震故事。地震发生后,人们关注发生在那里的一切,十分想为震区做点什么。生死瞬间的故事,守望相助的故事,大义担当的故事,都需要努力采写。也正是从这样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叫“大难兴邦”。
邱 时:工作接地气,报告才能接地气2014-03-06 |
李洪磊:“小人物”的文艺梦让中国故事更精彩2015-02-02 |
火爆的玄幻和孤独的《三体》2015-08-26 |
子 安:朋友圈热度暖不了票房2015-10-20 |
“中国故事”开新篇 人人都是创作者2016-03-18 |
手写通知书是形式更是仪式2016-07-18 |
挑战电影技术,更要讲好故事2016-11-18 |
体育文明需要塑造传播2016-12-28 |
凌晓明:传播好故事,提升“中国品味”的家...2017-01-27 |
现在的“卧底戏”看不到人性的挣扎2017-05-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