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网购过程中,商品的信用等级或业内评价通常会成为消费者购物重要的参考指标。而这一需求,恰恰为“刷单”灰色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昨日,国家发改委同多家部委邀请阿里巴巴、腾讯、京东、58同城、滴滴出行、百度糯米、奇虎360、顺丰速运等8家互联网公司,共同签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在“双11”来临之际,正式向电商“毒瘤”宣战。(10月26日《北京晨报》)
所谓“炒信”,就是利用网络虚拟交易炒作信用。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炒信”已成为电商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营销手段。然而,由于监管的缺失,“炒信”野蛮生长的态势日益突出,从网店刷单到快递发空包裹,一条靠“炒信”忽悠消费者的灰色产业链业已形成。“炒信”不但严重扭曲电商的信用评价机制,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而且也严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在此种现实语境下,相关方面建立全网“炒信”黑名单,以信用惩戒倒逼电商规范信用登记评价机制,可谓正逢其时。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昌。诚信经营是企业立于激烈市场竞争的根基,其意义自不待言。部分不良电商借助互联网技术,热衷于玩起以欺诈、误导为主的所谓信用等级炒作,是自掘坟墓之举。不少电商之所以敢于如此“炒信”忽悠消费者,其最直接的缘由在于当前整个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建立,信用惩戒的约束还远远不够。信用惩戒的乏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助长不法电商 “炒信”的任性,并随着久而久之的蔓延,引发“破窗效应”。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将违规“炒信”的电商纳入信用黑名单,让其失信的斑斑劣迹暴露在公众的聚光灯下,以此倒逼其诚信经营,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以信用惩戒“炒信”乱象仅仅是第一步。不可否认,遏制“炒信”乱象离不开强有力的信用惩戒,但信用惩戒并非是终结“炒信”乱象的万能钥匙。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征信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即使再严厉的信用惩戒,也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故此,欲要让“炒信”这颗电商领域的“毒瘤”真正能够寿终正寝,在施以信用惩戒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对症下药的标本兼治之策。其中,法治应不可置疑地成为优先选项。
法治是治理社会的纠偏器,相比其他任何手段,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电商领域的“炒信”乱象之所以此起彼伏,正式缘于长期以来对“炒信”的治理以行政手段、企业自发手段为主,而法律手段相对不足所致。有鉴于此,以法治之力,让“炒信”这颗“毒瘤”真正得到铲除,无疑更具有釜底抽薪的深远意义。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像亚马逊、Yelp等网站,都曾将专门提供刷评论服务的网站告上法庭,在法律的威慑下,“炒信”基本销声匿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这种依法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行业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的做法,显然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或复制的样本。只有在法治方面久久为功,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电商市场秩序的“炒信”乱象,才能真正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既是强调以法治之力铲除“炒信”这颗“毒瘤”的现实需要,更是从根本上铲除“炒信”滋生土壤的长远之计,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守。
邓海建:海外游学不能沦为“到此一游”2014-07-17 |
周慧虹:“炒信”危害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4-11-18 |
食药经营失信要织牢惩戒网2015-10-13 |
为草根“网创”当好“店小二”2016-03-11 |
监管创新倒逼网贷平台优胜劣汰2016-05-04 |
刷单工厂2016-05-31 |
多管齐下打击电商刷单炒信2016-06-01 |
老赖处处受限,执行才能“案案顺畅”2016-09-27 |
“双11”前严打“炒信”正当时2016-10-26 |
遏制“炒信” 为净化电商生态筑底2016-10-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