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如何缓解“与毒为邻”的环境焦虑
丁永勋
//m.auribault.com 2016-04-21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跳出个案,要缓解公众对环境安全的普遍担忧,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对身边的“毒地”等污染源,进行拉网式筛查,拿出整治修复方案。

  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建在“毒地”旁边,官方承认已有上百名学生体检异常,真相还未水落石出,江苏海安县一所学校多名学生又被发现出现流鼻血、身体瘙痒等症状,家长怀疑与周边几家化工厂有关。对此,海安县发布的最新消息称,当地化工园区所有企业将停产整顿。

  传播学上有个现象,一个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会有同类事件接连被曝出。同样是学校与有毒污染源为邻,同样发生在江苏,人们便很容易产生联想。虽然两起事件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能确定是否因为“毒学校”的报道,才引起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的关注,但这两起看似孤立的事件,仍会引发担忧:还有多少学校,与有毒有害的污染源比邻而居?

  海安这所学校学生的身体不适,是否与旁边的化工企业有关,官方还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从当地做出的全部停产决定,可以判断家长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两起事件稍有不同的是,常州是在处理“存量”污染时,因违规操作引发有毒污染物扩散,而海安这所学校旁边的化工园区,多家化工厂一直正常生产,学生受污染侵害的危险一直存在。之所以最近才闻到刺激性气味、出现学生集体不适的情况,有人推测是因为气候和风向的原因。

  可是,学校和化工园区比邻而建,是否存在安全风险,距离多远才安全,都要经过科学认真的环评。气候和风向的变化,理应在环境评价考虑的范围内,因此,不能用自然条件原因为污染事件开脱。

  对于这起在当地引起不满和恐慌的污染事件,负责任的做法是认真调查、科学检测,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对策,同时向公众说明情况。这和公众舆论对常州“毒地”事件的要求是一样的。

  但是,即便个案得到解决,人们仍会追问:学校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为什么学生的身体健康都无法保障?不只是学校,还有多少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建在污染源之上,或者与毒为邻?

  由于粗放式发展和环保水平所限,我们过去制造了比较严重的“生态赤字”。化工企业遗留的“毒地”等存量污染还有不少,一些不守法的企业还在制造增量污染。对于身边可能成为定时炸弹的污染源,政府和民众如果心中没数,缺乏制度化监管,人们就会生活在无助和恐慌当中。

  跳出个案,要缓解公众对环境安全的普遍担忧,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对身边的“毒地”等污染源,进行拉网式筛查,拿出整治修复方案;环保部门要挣脱地方利益束缚,对不合法的项目亮红牌;还要完善环境评价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引入专业监督和公众参与,让环评真正形成硬约束,而不是为污染企业和违规建设背书。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