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1月9日,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洋在搭乘南航CZ6101航班时经历了“空中不可承受之痛”——突发肠梗阻。而最让他倍感不堪的,非是腹内绞痛,而是机组人员和地面急救人员对生命的冷漠和敷衍。
据张洋回忆,飞机降落时他痛到挥汗,急救车也已经严阵以待,但直到50分钟过后,舱门才徐徐打开。而之后的一幕更加令人咋舌:就在死神步步逼近的危急时刻,谁把他抬下飞机、谁把他抬上急救车成了争执不下的难题。最后的解决方案,竟然是由患者自行爬上爬下,在此过程中,援手无人肯伸。
若说机组人员和地面急救人员压根不想救人,我是不同意的。毕竟,救死扶伤是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愫之一。真正阻拦其“危难时刻显身手”的,恐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避责心态。
诚然,移动病患是个技术活儿,特别是在存在高度落差、且冰雪连连的飞机上。但无论如何,即便是顶着“碎瓷”的风险,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应该一往无前,这是最基本的人性问题。更何况,在经验丰富的急救人员业和对飞机了如指掌的机组人员“双保险”的情况下,抬一个肠梗阻病人基本不存在技术性隐患。
退一步讲,即便是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慎加剧了病痛,也只如当事人张洋所言,“这是命运,不怪任何人”。其实,正是机组人员和地面急救人员相互推诿、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如意小算盘”,才使得二者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们或许很难改变某些人的避责心态,但换个角度想一想,刻意地避责往往会给责任人带来更大更重的责任,只有秉持公义、勇于担当,才能把责任降到最低。以此事为例,假如机组能及时打开舱门、主动配合救援,还用得着分公司总经理代表南航党委书记致歉吗?假如急救人员收起矫情、果断救人,还会招致恶名吗?没准大红花都戴在了胸前。
张洋的空中肠梗阻,最终有惊无险、得以康复,但生命不能总是寄托于幸运。希望张洋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能惊醒各行各业,能教会大家“救人才是硬道理,刻意避责只会引火烧身”。而要做到这一点,单凭致歉显然不够,离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一切都是空谈。
检察日报:谁为急救费用埋单?2009-06-12 |
检察日报:谁为急救费用埋单?2009-06-12 |
邓 为:断指事件拷问“先救人后收费”2012-04-23 |
曹 林:“空姐被泼开水”不能成浇火的油2012-08-21 |
“先看病后付费”2013-03-08 |
新民晚报:因为未懈怠,所以不慌恐2009-05-05 |
新民晚报:因为未懈怠,所以不慌恐2009-05-05 |
高智强:飞机上点火,绝对是引火烧身2015-07-28 |
李洪兴:尊重生命当成“帝王条款”2015-11-24 |
党小学:南航与急救人员相互推诿,这冷漠让...2015-11-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