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新片单狂欢之后警惕萧条的到来
韩浩月
//m.auribault.com 2016-06-23 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比往年更热闹一些,由电影公司冠名的“××之夜”,占领了上海诸多高大上的场所。和“××之夜”一样吸引眼球的,是各大公司以及新成立的电影公司发布的片单,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电影节期间,通过“××之夜”,电影公司一共发布了多达200余部的新片片单。

  把这200余部新片片单叠加在一起,看上去十分壮观。除了中美、中韩合拍(联合发行)片,就是高票房电影续拍,除了大IP,就是新类型……200余部新片片单组成大大的两个字:商业。单就这份长长的片单看,中国电影在商业化程度上,已经与好莱坞并无二致。新片片单所散发的浓厚商业气息,不知会让谁击掌相庆,又会让谁胆战心惊,在这场巨大的资本游戏当中,中国电影如起航的大船,动力十足地鸣笛前行,只是不晓得前方有没有暗礁。

  作为观众,不会反对电影公司赚钱。电影公司作为企业,电影作为文娱产品,都要考虑商业利益,这无可厚非。但电影从来都不是仅仅靠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电影需要着眼未来,考虑自身造血,保持动力不断。目前的电影市场,更多是靠观影刚需来支撑,只有票房的繁荣,只能是虚假繁荣。在新片单所制造的这场狂欢过后,要警惕萧条的到来,这种萧条,不会是市场的萧条,而是创作的萧条。当创作无法为电影提供扎实的剧本支持,丰富的文学性,以及更深沉的情感与思考时,再火热的产业,都遮掩不住内在的凉意。

  已经公布获奖结果的上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今年把最受关注影片、最受关注导演等大奖,授予了《盛先生的花儿》和《喊·山》,这是两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它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商业片过剩的时代,要把注意力分一点给文艺电影,让安静一些的文艺电影,也中和一下商业片的浮躁与喧闹。

  强调创作的力量,警惕创作的萧条,国产电影才有更好的未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