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陋室观复】说两句游戏之外的话
欧阳
//m.auribault.com 2017-07-1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最近,一款火爆的手机游戏又招致了有识人士的担忧,因为玩家的沉迷,用部分深陷其中的青少年语言说,有一种“被(游戏)控制”而不能自拔的无奈。于是,禁止之声响起。

  为了挽救沉溺其中的少年儿童,“禁止”是不是一种恰适的选择先不说,作为一款游戏,也就是说作为未成年人刻苦学习之余的“娱乐”,某一款游戏的禁止,客观说是容易的,但“游戏”本身要根绝几乎是不可能的。撇开虚拟世界的手游,实际上众多艺术、体育活动等都是以“游戏”的面目出现的。

  人需要面包(包括精神面包)充饥,也需要游戏(甚或是无厘头的)解闷。就像球类运动等被公认为健康类游戏一样,当下处于“孤岛化”学习生活中的心智,在游戏中寻求的未必不是存在感,成功的愿望、团队的魔力,以及获得关注、仰慕、友谊、赞扬的愉悦等,类似这样的内心满足感,在虚拟的游戏世界和现实的体育竞技中会有多大区别呢?

  如果我们把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活,定义为团队精神、坚韧不屈的良好素质训练,迷恋手游的群类不是也可以有类同的体验和训导暗示吗?

  这种推测演绎离谱吗?人们不太接受没有功利意义的游戏会是有益的精神活动,所谓玩物丧志说的就是此类哲学思想。假如有人迷恋被认为能够给社会现实,或者是个人未来带来曙光照耀的“学习”业务,当然会让人求之不得。只是比较遗憾,反复被要求达成的“学习迷恋”难以普遍化,同样,比较起来,手游的俘虏也许看起来众多,而实际上更不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形象。

  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像某种期待那样,不是执着于好好学习,就是将吃奶的力气也耗费在残酷的利益或者等级博弈上,是不是就是理想国的样子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对沉溺的担忧没有道理。就像热爱背诵课本的学子一样,从心理层面讲,总有一些人会堕入痴迷的深井中——无论他们喜欢上什么,那些难以控制自己行为、习惯于放任自己的人,身陷执迷其实是很难避免的,譬如曾经的“网瘾”,还有“魔兽世界”、“英雄联盟”等游戏的情怀侠客,等等,都曾经很让人担忧。况且,容易被某种行为意念控制的人不仅是少年儿童,深陷酒桌,或是迷醉赌博的成年人并非少数。

  对“大人”而言,意志力的重建或许可以通过阅历、自省以及苦口婆心来达成。而面对未成年人,比如那些烦腻文字记忆、刚强意志又还没有养成的人,禁止如果真有功效的话,其结果多半是将其驱赶到另一项值得迷恋的行为方式之中,期望众多游戏痴迷者变成酷爱背诵笔记的乖孩子,有多大的可能性呢?

  对从泥潭中拔出腿来的前辈们而言,不知道“担忧、驯化”的功效有几何。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明晰应该给“迷恋”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在赞誉那些被“知识”迷倒的心智之时,真若是不忍心看到那些被娱乐迷幻的“问题脑瓜”误入歧途,需要做的显然不是禁止,而是疏导之类的陈词滥调,是引导那些对知识记忆严重缺乏兴趣的大脑投身于社会、家长自认为有意义的身心活动之中:真正难以自拔的沉溺习惯只能用替代品来扭转。

  事实上,有不少习惯了拿着手机预演“王者”的小脑袋未必真的就乐此不疲,以我的判断,有很多追梦NBA和足球世界的孩子更喜欢室外运动,当然,还有不少目标设定演艺人士的少男少女愿意为“艺术”付出……

  可惜啊,这些手游的主力玩家们即便躲开只希望他们好好接受老师教案的家长,迈着腿游来荡去也很难找到能够满足他们嗜好的运动场所——要么没钱租用,要么没有免费的(即便简陋),哪怕是很小的一块场地,那些要求更高的未来艺术家的环境需求显然更窘迫。

  也许多种多样的兴趣轮替解闷儿才是防患“痴迷一端”的有效手段,想到曾经的大科学家也会因为是以“游戏”为职业,还是继续学习纠结万般,看看北京的街角和小区,无处不缺的健身器材都难以阻挡大妈们广场舞动,那些一块场地都难以寻获的孩子们,不在“最不需要条件”的手机上撒一下野,或者说满足一下自我独立、自我决断……的精神欲求,又到哪里去“聚会”呢?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