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文化言论:从“二孩”段子看新生代生育文化观之隐忧
王瑜
//m.auribault.com2015-11-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决定,这意味着中国将终结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

  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决定伴随的是“二孩”段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微信朋友圈和网络论坛。从紧跟国家战略的“经济搞上去,人口跟上来”,到担忧未来男女性别比失调的“生男生女都一样,不然儿子没对象”,再到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孝养”文化视角提出的“该生不生,后悔一生;该养不养,老无所养”,乃至将政策反推到极限的幽默表达:“二胎奖,一胎罚,丁克不育都该抓”。

  这些搞笑段子背后带有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姑且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中对放开二孩政策之必要性、重要性乃至紧迫性的强调,单从段子表达出的生育理念和文化价值取向,可管窥出其颇具本国特色的生育文化烙印。

  事实上,国人在用段子文化“解构”这一具有时代特色政策意见同时,折射出生育文化观念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隐忧。

  比如这个段子:这是全国人民最纠结的一个夜晚:50后、60后纠结:到底要多个儿子还是要多个孙子?70后纠结:到底生不生、到底能不能生?80后纠结:要是丈母娘和老婆同时坐月子,到底照顾谁?90后、00后纠结着:以后看到小屁孩到底叫弟弟还是叫叔叔?

  短短100多个字将这一政策对不同代际人群的影响和心理差异描述得淋漓尽致。在呈现滑稽场景同时,对代际伦理文化带来的挑战提出反思。

  再比如这个:70后经济能力可以生了,身体受不了!80后身体还可以,经济压力大!90后条件好,不想生了!00后还不到生育年龄!10后还在幼儿园!

  这不仅反映出当前各代际人群现实困境,更凸显出新生代人群生育文化观念对保持人口活力和延续人口红利带来的障碍。

  即使不考虑以往历史和政策的“人为”限制,单从发展视角看,生育意愿下降已成趋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大中城市,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抚育子女需承担的时间、精力和财富等成本日益攀升,如今工薪阶层普遍感觉“养好一个孩子都挺难”,即使实行“二孩”政策,多数人也已没有多生意愿。

  2014年11月,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调查2052名居民的结果显示,符合单独二孩申请条件受访者中,仅不到四分之一提出申请。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截至今年5月,中国1100余万单独夫妻中申请再生育的仅147万。

  上述国人生育文化观念和选择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出现,并演变为“孩子数量质量替代”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即当收入刚上升时,父母偏好孩子数量大于质量,导致生育率上升;而当收入进一步上升时,父母对孩子质量的需求开始超过对数量的需求。也就是说,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更多倾向于将有限的成本用来抚养高质量的孩子以替代生育更多孩子,结果是国家总和生育率日益下降。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状态。在尚未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时,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严重,劳动力短缺和人口红利下降趋势显著。面对超低生育率现状,未来在改革政策同时,转变新生代“不愿多生”的生育文化观念迫在眉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