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逐利冲动让民办学校身陷“寒冬”
吴迪
//m.auribault.com 2015-11-18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11月16日,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南方翻译学院300多名教师拉出标语声讨待遇低、未足额交社保等问题。该学院是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和重庆南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建的独立学院,每生每年学费平均13000元左右。按照该校财务体制,钱收走后打到南方集团的账面上,“把学校当做摇钱树,钱拿去补其他产业漏洞”。

  近年来,不论是全资民办学校还是借助民间资本的合资办学机构,不论是民办中小学还是民办高(职)校,资金链断裂、合并、倒闭等颓势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民办学校甚至呈现“哀鸿遍野”之象。几天前,媒体报道,因长达半年未发工资,北京一所民办高职院校老师集体罢课;今年5月,媒体报道安徽民办教育标杆企业文达集团“坍塌”;去年3月,《海南日报》报道当地约七成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倒闭……

  民办学校困局重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生源减少、竞争激烈。以高等教育层级为例,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新生人口不断减少,高校适龄生源数量一路下跌。在统招高校招生指标无明显减少、甚至扩招的情况下,靠各地高考落榜生为主要生源的民办高校,面临着与公立高校、独立院校及其他民办高校同时竞争,无疑是步入寒冬。

  其次是意识阻滞、盲目扩张。“卖方市场”意识一直以来是民办教育投资者的“强心剂”,然而,曾经供不应求的教育市场逐步进入“买方市场”,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已经从“能上学”变为追求“上好学”,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洗牌拉开帷幕,其中民办学校首当其冲:“以学生养学校”的办学模式也曾一度使民办学校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于是不断扩张。而随着上述负面因素的叠加,资金周转失灵,想绝地逢生往往“回天乏术”。

  再次,人事、财务等制度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混乱是民办学校的通病,时日一长,积弊成疾。此外,投资办学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不足、办学者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更使一些民办学校的运行雪上加霜。

  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不少民办学校“把教育当做生意”、“把学校当摇钱树”。民办学校从本质上说,依然是教育事业,具有公益属性。而部分投资者怀着逐利性思想,办学赚钱以养其他产业,反馈于公益性的教育微乎其微,导致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自身埋下的危机隐患便一引而发。

  去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无疑又是对民办学校的一重考验。

  在如此严酷背景下,民办学校如何转型突围、如何平衡利益与公益,是能否走出教育资源洗牌寒冬的关键所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