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工人日报》11月5日报道,日前,四川省启动试点关爱留守儿童的“童伴计划”。首轮试点选取了7个市州的100个村庄,每个村庄选聘培训一名专职“童伴妈妈”,同时建设和运营一所留守学生(儿童)之家。据悉,“童伴妈妈”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寻求办法,推动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政策制定。
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多。如此庞大的群体,如果得不到足够、到位的关怀,足以构成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大问题。为此,各地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关爱留守儿童。例如,发放学习和生活用品、开展夏令营、组织留守儿童去看望父母,以及此次四川试点的“童伴妈妈”,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各地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值得肯定。
然而,宏观的关怀很难顾及孩子因父母亲情的缺位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报道中提及的富塘村为例,留守儿童达20名,在1:20的“一对多”模式下,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童伴妈妈”的关爱,需要打好“心理牌”,要求专职“妈妈”尽可能深入每个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尤其对于那些不苟言笑、不善表达的留守儿童,“童伴妈妈”如何细致入微地体察孩子的情感渴求、眼神闪烁和心理问题,无疑是一道长期、复杂、需要耐心做的考题,更是与孩子们嘘寒问暖、你来我往过程中开展的一场心灵交流。
如何打好这张“心理牌”,关系到“童伴计划”的最终效果。所以,对“童伴妈妈”们的选聘和培训,应当在耐心、爱心、细心,以及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等方面综合考量;在专项活动经费的使用上,应当超越送学习用品、买衣服食物之类的物质层面,将时间、精力和经费放在如何满足孩子们对亲情渴望的精神需求上。
当然,在人伦情感方面,“童伴妈妈”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真实母爱,给予再多的关注和弥补,都唤不回亲妈的守护,甚至比不上亲妈煮的一碗面。在社会尽力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位的同时,我们期待城乡统筹发展的脚步能再稳一些、快一些。当农村就业环境改善、收入增幅明显,孩子们依偎在父母膝下的温馨场景便不再奢侈。
中工时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2010-11-24 |
中工时评:努力让每个农民工兄弟走进“春天...2011-01-24 |
中工时评:化解“职业病之痛”关键在积极预防2011-02-24 |
毕晓哲个人文集2011-03-16 |
中工时评: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2011-05-11 |
中工时评:农民工市民化不妨从孩子上学开始2013-03-11 |
中工时评:我们必定能从灾难中汲取更多2013-04-22 |
中工时评: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作用2013-06-07 |
中工时评:密切工会与职工血脉联系的重要举措2013-08-29 |
一周看点:2008,见证公民精神的成长2009-01-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