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20-12-23 14:01:37  来源: 经济日报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此进程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一,着力满足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生存又要生态,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小康又要健康,生态环境的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可以说,新时代新阶段做好民生工作,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与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更好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坚持把人民的评判作为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依据。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生态福祉是否真正得到了提升、人民生存环境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既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人民群众反对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改正的事情。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力气解决当前的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第三,发挥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还要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独占性,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这些都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人人参与的事业。更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力量,让群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为此,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供相关制度保障,把民心民意转变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要强化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快开展环保信用评价、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工作,促进广大企业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使其承担起应尽的生态责任,走绿色发展之路;要采取务实举措鼓励群众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节能产品,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将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出来,凝聚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执笔:肖承贵 华启和)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