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之一)-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学习要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之一)

闫玉清 曾嘉雯
2020-08-15 10:49:28  来源: 求是网

5、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见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这句话的大意是,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也是为人民而设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这样引用: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在四川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这是11日,习近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节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火塘边,共谋精准脱贫之策。

 6、日用而不觉。

  见唐代吴仲舒《南风之薰赋》。这句话的大意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运用此“道”却茫然不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这样引用:

  党内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7、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见清代魏源《默觚·学篇七》。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使居于安乐的环境里,也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即使处在稳定的境况中,也要忧虑可能发生的动乱。

  习近平总书记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这样引用: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

 8、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见《周易·系辞下》。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

  习近平总书记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这样引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

9、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见南宋吕祖谦《东莱博议·葵丘之会》。这句话的大意是,天下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不强盛就会走向衰落;治理国家若不寻求发展进步,社会就会面临倒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这样引用:

  古人讲,“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10、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见《商君书·壹言》。这句话的大意是,凡是要建立一个国家,对于制度不能不认真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这样引用: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11、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见魏晋时期傅玄《傅子·通志》。这句话的大意是,听一个人说话不如看他所做的事,看他做的事不如考察他在实践中的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这样引用: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视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

  1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见清代郑燮《竹石》。这句话的大意是,经过无数次磨难,岩竹变得愈发坚韧不拔,任凭狂风肆虐也毫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这样引用:

  我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见西汉刘向《说苑·谈丛》。这句话的大意是,世间万物,只有保住根本才能生长;一切事情,只有符合道义才能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这样引用: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14、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见宋代苏轼《思治论》。这句话的大意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这样引用:

  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1 2 共2页

编辑: 王铉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为工会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主动走向社会,融入党政大局,体现工会特色,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能听到工会的声音和主张,是做好工会工作的重要一环。

  • 疫情对部分群体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稳就业、保就业的前提是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只有阻止经济衰退,重启企业活动,才能稳定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 加快建立紧急状态下劳动关系风险分担机制

    劳动关系中双方利益有冲突也有一致,利益冲突更多是表象,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在本质上是共同体,只有企业发展好了,才能够保障员工就业及劳动权益。

  • 法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层面,大多数国家将职业教育界定为国民义务教育后的、有别于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