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政府主导型的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纬壹科技城位于新加坡西南部,占地面积200公顷,距离CBD约20分钟车程,周边有荷兰村、科学园、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医院等。1998年到2000年前后,受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电子信息产业遭遇沉重打击,对新加坡经济带来增长负担。新加坡认识到,单一的产业结构将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于是政府开始探索各类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为改变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依赖,新加坡决定在原有基础上打造全新载体,以发展多元新兴产业集群。2000年,新加坡提出了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纬壹科技城由此开始兴建。按照新加坡政府的发展规划,纬壹科技城建设周期为15年至20年,耗资150亿新加坡元。科技城的发展定位为“通过产业导入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服务区”,希望实现科技城建设从“研发新区”到“产业新城”的角色转变,打造新型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和生产力孵化基地,推动新加坡向知识型社会转型。
纬壹科技城既有研发区,也有公共服务、教育、公寓、商业等其他配套设施,真正成为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综合社区。纬壹科技城突破了传统产业园区的概念范畴,综合集成了传统工业园区特有的集中生产与城市的生活服务功能。科技城内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居住区、学校、医院、零售行业等的汇集造就了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为人才聚集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也为公私部门研究人员的合作提供了方便。这种产城一体化的规划理念不仅利用区位优势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从生产方面吸引了大量有实力的企业入驻,还因为其完善的生活设施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为纬壹科技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新城产业之初,新加坡政府对具体开发和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政府以官方机构裕廊集团为主导,经济发展局为监督,共同推进纬壹科技城的开发和运营工作。以国有企业持重资产模式开发并运营新城,在最大程度上平衡了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利益诉求。对于新加坡政府而言,强势引导目标产业、精准投放企业资源、长期运营精品项目,要求主导方必须建立与政府长线合作、沟通的机制。而对于入园企业,裕廊集团相较于政府可提供市场化的产业服务,同时企业间行为较政企交互更便于利益划分。
最终,通过基于产业特色的分析,新加坡政府制订了不同节奏和模式的产业发展思路,并通过国有企业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满足了政府和企业的双边发展诉求,成功推动了当地科研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本地经济带来活力。
亲和自然的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为实现“技术立国”目标而建立的。筑波科学城始建于1963年,位于东京东北50公里处,占地27平方公里。当时由于日本主要依赖引进吸收欧美各国先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战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便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政府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对高技术进行大力引导和支持。1974年,政府开始将所属9个部(厅)的43个研究机构,共计6万余人迁到筑波科学城,形成以国家实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1984年4月,政府通过了“高技术工业及地域开发促进法”,以建设代表21世纪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推动远离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方向发展的基地。为了扩大筑波的国际影响力,还专门举办了筑波世界博览会,有力促进了科学城对外交流和城市建设。
筑波科学城作为日本少有的纯粹政府规划产物,在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少受到原有条件的牵绊,同时其四周被自然、田园式的风光所包围,城市建设又充分保留和利用了自然风光,使得筑波科学城作为一个小城,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悠然舒适、贴近自然。在世界诸多的科技园区中筑波科学城拥有一种独特的城市魅力。在土地利用方面,筑波科学城科研教育用地54.3%、居住用地24.7%、道路、停车场及公园用地16.7%、公共服务用地4.3%,2008年至2017年累计用地面积约10.1平方公里。在科创服务设施方面,有筑波国际会议中心作为活化地区经济、承裁国际研究交流活动的重要设施;以及筑波研究支撑中心由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和民间出资设立,用于风险企业培育以及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室租借服务等;火星科学研究院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研究场所和科学研讨的交流空间。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设有公立和私立的幼儿园总计26所,小学29所,中学13所,一贯制学校4所,高中6所,以及完全中学等,此外还建有国际学校。设有筑波大学附属医院和筑波医疗中心医院等,筑波科学城内的医生人数为每10万人对应约541.5人,远远高于日本平均水平。市中心建有露天音乐厅,配置了拥有图书馆、美术馆、多功能厅的“文化会馆”和体育、戏剧设施等,以及作为市民交流设施的“筑波卡比奥”。此外在绿色空间方面还设置了48公里长的步行专用道,连通住宅、商业、文化等设施以及185处各类公园。
(来源:综合自人民网、深圳特区报、上观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