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制度壁垒 促进技术应用-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科技

打通制度壁垒 促进技术应用

刘秀秀
2019-08-28 09:58:12  来源: 学习时报

  继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发生了深度融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年,“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顶层设计上大力倡导“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从“互联网+”到“智能+”,反映了技术领域的迭代升级,也表明国家层面在发展方向上的战略升级。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一直重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向创新发展要动力,在推动技术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应用逐渐深入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涉及制造业、农业、金融、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各个行业,而这些部门的情况复杂多样,发展参差不齐,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过程中势必发生种种碰撞。在体制倡导与有效治理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亟须打通各个环节的制度壁垒。

  创新外部制度

  从2016年起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指导意见,其中,对于最新技术应用的战略意义、总体规划、发展阶段、标准体系、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国际合作等诸多内容进行了基本部署,具有全局性意义,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基础,有利于调动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应用落地。

  这些规划性指导意见对于技术应用主体来说,属于外部制度,为各个具体领域的技术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制度细则发挥作用,集中表现在效率支持和规则保障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实现以创新为主导的技术应用,需要实施主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倡议加大基础创新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加快人才培养,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方案。

  另一方面,前沿技术的更新换代与规章制度的发布出台未必同步,比如,《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指出的,“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也就是说,关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相关伦理性、安全性研究需要先行,并密切关注技术发展的动向,以应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困境,保障技术应用过程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打通内部制度

  在技术革新和体制倡导的背景下,如何将特定技术应用到一个个具体的组织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内部制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谓内部制度,这里指的是技术应用主体组织的制度安排。技术进入组织的过程,其实是技术特质与组织角色互动的过程。打通传统结构中的固有安排,有利于组织更好地分享技术红利。

  第一,打通制度壁垒。按照工业社会的逻辑,现代组织制度应运而生,形成了以科层制为主要特征的组织制度架构;而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垂直管理体制、向上负责制、文件管理、标准运作程序等传统运作方式遭到较大冲击,相应的,扁平结构、去中心化等制度形式更加适合技术在组织中的流通。由此,应当在传统“条”“块”的组织结构中,推进组织变革,提升组织弹性,打通制度藩篱,探索一种适合技术嵌入的新模式。

  第二,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无论是外源性技术还是自主研发技术,都是由组织中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落实与操作的,而围绕技术形成的团队与既有权力关系未必重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比如原管理者离职导致技术下线,组织决策变化造成技术路线偏离,行政动员结束后形成的技术空壳,等等。那么,需要在组织内部做好短期与长期规划,在制度设计上保障技术实施过程,同时,将推进过程与权力关系、政绩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达成持久有效的动员。

  第三,保障创新群体利益。新技术在研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前期经过了充分论证,仍然存在失败风险,这是技术革新的必经之路。在组织内部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能够对组织发展起到深远作用。即需要在资金上保证比例,在制度上形成保障,不能因噎废食,让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利益群体有底气、有干劲地开拓创新。

  创新制度观念

  随着技术应用走向深入,在组织中会逐步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由此组织内部将充斥着赞成、反对或者无所谓等多种声音,如何塑造观念合法性,拧成创新理念的一股绳,就需要组织上下的共同努力。

  在技术初创阶段,各组织除了要做好技术可行性论证之外,还应注意打造“相信技术未来”的观念制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基本已经获得广泛认同,而具体技术在局部领域中的应用却并不一定如此。在这一阶段,营造关于企业发展方向的凝聚性共识非常重要,通过组织宣讲等方式,将技术理念普及开来;同时,在激励方式、人才培养等制度方面有所倾斜,也将是理念养成的重要配套措施,有利于创新观念深入人心。

  在技术攻坚阶段,技术引入或者研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应用困境时表现得尤其明显,此时价值合法性的动摇对技术发展极其不利,需要借鉴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对可能遇到的挫折甚至失败做好观念制度的准备,比如,对于技术研发规律的认识、创新风险的认知、技术推动发展的认同,等等,塑造关于技术创新历程的科学发展观。

  在技术运行阶段,技术应用与组织发展融为一体,应是培养技术思维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八个字阐述互联网思维的精髓: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将这八字理念运用到“互联网+”和“智能+”中,突破既有的观念窠臼,是技术应用切实的观念保障,对未来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

  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国际竞争态势下重要的国家战略。在去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由此,各行各业在与各类新技术的结合与碰撞中,亟须加快推进各个领域外部制度的创新、打通各个部门内部制度的壁垒,积极革新有利于技术应用的观念制度,在制度上保障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为网约工们撑起工伤保护伞

    “互联网+”环境下的灵活就业人数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而人工智能又将导致就业进一步灵活化。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与灵活就业者并不匹配,应当根据当前需要和未来趋势,建立符合灵活就业者劳动状况的工伤保险制度。

  • 守正创新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不断探索新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 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快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谋划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顶层制度设计。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兴国发展战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布局和职业培训制度,探索健全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激励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全面落实企业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的主体责任,不断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配置效率,这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基层工会建设新局面

    基层工会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落实工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做好工会基层工作,明确提出了“三个着力”的要求,是我们加强基层工会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