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塑疫后世界:更平等的全球化 更平衡的文明-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国际

共塑疫后世界:更平等的全球化 更平衡的文明

2020-08-29 11:11:04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国际论坛对话】

 1.世界秩序需基于伙伴关系和平等

翁诗杰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

翁诗杰: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化成为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对发展中经济体尤为如此。全球化同时见证了以多边主义为前提的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出现,多边主义已被视为解决全球关切议题的可行办法,并一直在协调国际社会应对若干全球性危机中发挥作用。近年来的成功实例,包括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遏止埃博拉病毒。

  经济全球化大幅度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然而,欠发达经济体对经济全球化依托的经济联通性和自由度却有着争议,认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弱小国家容易获取的工业生产材料和劳动力供应链,乃至它们给商贸、服务所提供的市场,往往只沦为增添强国财富的工具而已。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全球化带来了一次大考验,促使国际社会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不幸的是,美国背弃众望,缺席领导全球抗疫斗争,让国际合作备受阻挠。美国的一系列“退群”,包括最近宣布冻结对世卫组织的资金援助,清楚表明其执意反对国际合作的立场。

  相反的,中国迅速向疫情严重国家派遣医疗队,并提供物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遗憾的是,中国善意的人道主义援助,却被刻意描绘和夸大为旨在扩大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宣传手段。中国疫情的应对迅速有力,死亡率相对低,这更惹恼了华盛顿,让美国霸权的自豪感受损。所谓北京捏造疫情死亡率和发病率数据这类毫无根据指控的出现,自然也就成为意料中的事。同时,中国抗疫经验的分享,也被指责为“输出中国独裁模式”——这简直已经语无伦次了。拒绝吸收非英语国家人民的经验,似乎已成为西方必然的傲慢。友爱精神已被抛掷窗外,这大大损害了国际合作。

8月26日,人们戴口罩在菲律宾马尼拉户外慢跑。新华社发

王灵桂:全球化的本质是思想、物质和生产的全球联通。随着火车、汽车、飞机的大规模商业使用,空间距离被大大压缩,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出现。互联网的出现又丰富了全球化的形式和内涵,让全球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便捷快捷。说疫情从物理上隔绝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只对了一半。因为网络世界的联系不但没有受到阻隔,反而得到极大的发展。各种远程诊断、远程教学、云端会议和网上消费等得到快速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疫情期间全球化的这个特点,将在疫后继续得到发展。网络手段的极大丰富和多领域运用,将是疫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互联互通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实现人类幸福的手段与途径,从古至今这个特点没有改变过。疫后全球化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以更加崭新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呈现并造福全世界人民。

彼得·柯西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已经将贪婪、不平等、剥削和资源枯竭“正常化”。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越发肆无忌惮的极端资本主义。全球金融某种程度上现在仍然是由美元体系主导,该体系通过制裁和没收资产来实现对全球经济和全球财富的完全控制,并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配合下胁迫持不同意见的国家。

  国际劳工组织初步估计预测,全球约有16亿人失业,约占全球劳动力的一半,其中许多人在疫情暴发前就生活在不稳定的条件下。世界粮食计划署担心数亿人可能遭受饥荒。

  中国将在新兴世界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世界秩序不是由西方精英所设想而成,不是为了筑墙,而是建立在伙伴关系和平等基础上,以和平方式避免冲突并解决冲突。疫情危机逐渐唤醒人类的新意识,这种新意识我们一直拥有,但却淹没在事物的洪流中——贪婪、权力、舒适以及对弱势和贫困人群的忽视。

  彼得·柯西尼 瑞士经济学家,独立撰稿人,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前高级官员

1 2 3 共3页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