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联合办学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开发效能-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工运前沿

探索联合办学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开发效能

童天
2020-08-24 07:25:3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观点

  技能人才是人才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有必要探索符合现代企业人才选用需求和资源要素配置规律的技工教育联合办学模式,调动全主体要素,建立“现代技能人才开发联合体”,推动实现技工教育提质增效,最大限度增强技能人才开发效能。

  技能人才是人才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技工教育是涉及主体多、资源要素多、业务范畴广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还无法满足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智能制造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需要,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升。有必要探索符合现代企业人才选用需求和资源要素配置规律的技工教育联合办学模式,调动技工教育领域全主体要素,建立“现代技能人才开发联合体”,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关键领域的调控作用。

  通过技工教育联合办学,实现招生、教育、就业一体化管理,将招生标准与用人标准相对接,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相对接,真正落实“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凝聚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推动实现技工教育提质增效,最大限度增强技能人才开发效能。

新时代对技工教育的新要求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投入型增长向效率和创新型增长转变。技工教育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主阵地,肩负着支撑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任。

  新时代需要更高质量的技能人才队伍助力推动产业链优化,为经济的内外双循环注入强劲新动能,这也赋予技工教育以全新使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深度升级校企合作,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互融合,促进教育、就业制度与企业生产、用人制度无缝衔接,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与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高度匹配的新时代技能劳动者大军。

技能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方向

  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渐次深化。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如何进一步通过深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打造质量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我国技工教育面临的全新任务。

  面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时期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要求,以及快速技术迭代带来的岗位替代效应、岗位极化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技能人才培养面临三方面的转型升级。

  一是更强的协同性。无论是岗位替代效应、岗位极化效应,还是岗位创造效应,都将在一定时期内伴随技术进步而逐步发生,这要求技工教育要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保持紧密协同,适时调整相应的规划、计划和举措。

  二是更高的教育质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企业运营变革将使替代效应和极化效应渐次呈现,被“替代”的劳动者将更加迫切地需要接受更高质量、更及时、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这是一个通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来深度挖掘人力资本、优化配置效率的过程。

  三是更加柔性化的体制机制。规模化生产将逐步向柔性化生产和行业分工精细化方向转化,人才需求规格与培养模式也将随之演化。我国技工院校现行的粗放化、同质化及规模化人才培养方式,亟待通过建立更加柔性化的机制,优化教育资源要素配置,更加灵活、高效地对接市场需求。

  新技术革命大大推进生产经营发展方式向多要素集成发展、协同融合发展、系统性创新发展转变。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强化市场激励、资源配置、要素流动为原则,以促进资源要素集成发展、主体要素融合发展、业务要素系统创新发展为改革重点,全面升级技工教育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地调动各类资源和主体要素形成合力,共同培养更大规模德技兼备、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探索现代技工教育联合办学模式

  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一体”,采用的是合作联盟形式,其合作关系不固定,形式松散,成效参差不齐。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教育培训主体的积极性,应以技工院校、行业企业为核心,鼓励科研机构、市场培训机构、社会资本投资方等积极参与,通过混合所有制联合建立以“产学研结合”“利益共享”“高低搭配”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技工教育实体机构——现代技能人才开发联合体。

  产学研结合的建设思路。一是多元主体联合办学。准确把握新技术革命、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整合技工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资本投资方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集课程教育、实习实训、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于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办学实体机构,建立“企业出标准、技校出课程、科研机构出技术”的育才理念,同时结合新型学徒制,强化劳动教育,大力培育新时代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二是探索混合所有制,实现多方共赢。关于实体机构的经营合作方式,鼓励采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建立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经营理念,由各方办学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技工院校获得稳定的招生、就业渠道,以及来自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兼职师资、先进实训设备;企业获得持续、可靠的用工来源,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和前沿科技成果;科研机构能够借助企业生产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获得相应回报。

  三是引入PPP模式。技能人才开发离不开公共教育资源,同时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办学模式,能够更好地综合运用政府、技工院校、企业、社会资本资源要素,解决办学经费渠道单一问题,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最大限度优化政策供给和发挥社会资本效能,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应就控制融资与运行成本、防止垄断经营、提高长期合同灵活度等问题预先做出制度安排。

树立以市场为导向,遵循高低搭配、分层办学的理念

  一是聚焦高端,强调前瞻。立足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围绕传统制造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集中高水平院校资源和大型优势企业资源,紧跟技术迭代进程,升级传统职业、开发新职业,重点培养新技术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二是服务大众,带动就业。着眼劳动力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以特色专业院校与吸纳就业规模较大的服务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紧扣企业用人标准开发教学和课程体系,培养大规模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更好支撑高质量就业。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编辑: 宋环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