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需要科学理性,更需要全球合作-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国际

抗击疫情,需要科学理性,更需要全球合作

彼得·多尔蒂
2020-08-11 15:27:32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如今全球抗疫还在进行中,疫苗上市仍无时间表,人们对流行病的学习与认识在不断加深。我也在世界免疫周给大家科普了一些专业术语:免疫学、免疫、免疫系统等,这只是我所研究的感染与免疫这一庞大而繁复的领域里最基本的概念。此前,我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的《流行病》(Pandemics: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这本书的中文版即将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属于“牛津科普读本”系列图书之一,书中对流行病常见的专业术语、历次流行病的始末、疫苗研发、流行病期间的预防与护理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虽然这本书没有涵盖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但如果想了解现在的疫情发生了什么,了解我们所做的努力,并希望不会再遇到类似情况,我认为这本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学习背景知识。

  彼得·C.多尔蒂(Peter C.Doherty)

  作者即将出版的中文版著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科学家快速反应,及时与世界分享了病毒的基因序列。我所在的多尔蒂研究所也得以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我们也将该研究结果分享给全球各国公共卫生实验室的科研机构。现在,我们正与昆士兰大学共同合作研究新冠病毒疫苗。当然,现在许多国家也在同步进行疫苗的研发,最快的疫苗也需要12个月到18个月的时间。在疫苗出现之前,我的建议是每个人都要听从政府的指令,做好预防和护理。

  新冠病毒是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对我们这些“参加传染病死亡游戏”的人来说,对这种病毒的了解也才不到半年,很多想法基于最初对SARS冠状病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全球经验,我们学得很快,但如果只是简单地说“这不过是一场坏的流感”,就错得很离谱了。

  新冠肺炎比流感严重的原因在于,肺部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器官,如果病毒造成的损害与所导致的宿主反应混合得太厉害,脆弱的终末细支气管就会被阻塞,人们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来生存。这也是为什么在治疗重症病人时,医院需要足够的呼吸机给病人供氧,尤其是在重症病人增加的情况下,这对医院的医疗支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尽一切努力防止感染病毒,包括年轻人。也许有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症状,但他们会传染给其他人。因此,如果要想保护易受感染的年老的亲属,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感染这种病毒。新冠病毒致死率比SARS冠状病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要低,但感染性极强,老年人免疫衰竭容易发展成重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年轻人会发展为重症。这样的话,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我们都担心新冠病毒会对你的肺部或心脏造成长期的损害。为了保护好所有人,大家都应该做好隔离。我认为最好的建议就是假装你感染了新冠病毒,然后你要尽一切努力避免感染其他人,这样最终会保护到你。

  我相信我们最终能研发出有效的疫苗。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选项,但基于安全的原因,还需要更多时间去测试,并最终通过疫苗来阻止感染。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像HIV治疗策略一样,通过抗病毒药物来阻止感染。HIV病毒变异太多,疫苗几乎不太可能起作用,服用抗病毒的药物能阻止病毒变异,这跟癌症化疗中的原理一样。如果我们能在感染早期找到消除新冠病毒的药物,这样就能防止发展成晚期疾病。当然,这些需要很多的测试,这都需要时间。

  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快速、有力地进行疫情防控,举全国之力抗疫,成效也很明显,这值得全世界学习。我们澳大利亚也做得很好,疫情后很快封国,采取比较严格的隔离政策,感染率也很低。但有些国家做得并不是很好,这对世界整体的疫情防控很不利,尤其是围绕中国展开政治操作极为愚蠢。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特别是对于“病毒是从武汉实验室泄露”的谣言,如果政治家不立足于证据,我们科学家基本就认为他们是白痴。

  目前对抗疫情正是需要全球团结的时刻,我们多尔蒂研究所也通过网络研讨会等形式,与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相关研究人员探讨疫苗的安全性,这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通过偏激言论煽动仇恨、扰乱全球合作的步伐,对所有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疫情特殊时期,过分谈论自由是没有意义的,这涉及每个人的健康,我们需要保护好在前线的医生、护士、警察和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像超市里的员工、社区服务者等,听从政府的指令,做好隔离防护。在流行病面前,我们应当科学理性,不可自满。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前不久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有新病例出现,中国政府迅速反应,进入“战时状态”,这才是对抗疫情应有的态度。

  事实上,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联系我,就即将出版的《流行病》中文版进行视频沟通交流时,我也表达了自己一贯的观点——中国的防疫是科学的、理性的,值得其他国家学习。我去过中国很多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近30年来的发展很快,在我所研究的感染和免疫力领域也有质量很高的研究,有很棒的科学家和很好的科研环境,相信中国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同时,对于喜欢研究新事物,喜欢发明创造,并热衷于通过科学的方式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年轻人来说,科学研究是一个很棒的事业,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投身于科学事业。

  (作者系著名医学家和生物学家,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95年国际医学界著名大奖拉斯克奖获得者。1997年荣获澳大利亚勋章,同年被评为澳大利亚年度风云人物。)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