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国际

中国—东盟: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马丽 董川
2020-05-29 08:26:32  来源: 学习时报

  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进程近30年来,双方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东盟合作抗疫生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诠释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邻里之道,展现了双方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意志和决心,为双方深化互信与合作,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带来新契机。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由愿景向现实迈进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第一个与东盟制定双方中长期愿景规划。双方建立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在内的对话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对话伙伴中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一组关系。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提出同东盟国家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还首次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8年11月,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国与东盟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规划双方关系未来发展方向。2019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发表《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整体发展规划对接,明确了双方合作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举措,推动双方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出重要步伐,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为亚太地区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2019年4月,中国同柬埔寨、老挝先后签署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20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缅甸,中缅双方就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缅甸成为东盟国家中第三个同意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国家。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盟成员国在双边层面就构建命运共同体签署行动计划和达成共识,有助于从整体上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由愿景向现实迈进。

合作抗疫充实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内涵

  中国与东盟走在合作抗疫的前列,双方在全球疫情暴发之初即举行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举行中国—东盟卫生专家视频会议。中方铭记东盟国家对中方抗击疫情的支持和帮助,对疫情在东盟国家扩散蔓延感同身受。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同印尼、老挝、越南等国领导人通电话,向东盟国家抗击疫情表达诚挚慰问和坚定支持。中方向东盟国家陆续提供了抗疫物资,派出医疗专家组,并协助从中国采购抗疫物资。双方再次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频会议,分享疫情防控和治疗经验,并通过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强化东亚地区国家合作意识,提振合作信心,明确合作方向。

  中国与东盟合作抗疫生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与东盟国家毗邻而居,往来密切,疫情监测与防控合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愈加突出。无论是在疫情暴发之初还是疫情蔓延之后,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与东盟国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交流疫情防控和治疗经验。双方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举办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中国—东盟卫生专家视频会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频会议是双方合作抗疫的真实写照和务实举措,是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双方合作抗疫的坚定决心、情同手足的友谊和务实高效的行动,为全球合作抗疫树立了典范。

  中国与东盟合作抗疫诠释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邻里之道。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刻,东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或外长以致信、通话和到访中国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以及与中国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东盟发表《关于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东盟主席声明》,对中方抗击疫情的努力表示支持。东盟各界人士通过捐款捐物、祈福和录制祝福视频等为中国人民加油鼓劲。随着疫情在东盟国家的蔓延,中国政府通过捐助医疗物资和派遣医疗专家组向菲律宾、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尼、老挝等东盟国家及东盟秘书处提供帮助。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民间友好人士和机构也向东盟国家伸出援手,捐助了大量医疗物资和设备。

  中国与东盟合作抗疫为双方化危为机、深化合作注入新动力。双方2002年发表《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此后就防治“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开展了合作。此次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双方在公共卫生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就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具有跨境威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深化双边合作、推动区域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双方将努力化危为机,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通过加强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合作,帮助受到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利用数字经济重新焕发生机。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合作,打造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的“城市大脑”,提高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

 中国—东盟携手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在政治安全层面,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在元首外交战略引领和各层级对话合作机制推动下,双方保持密切交往与沟通。中国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构建开放包容的地区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赢得东盟的信任与合作。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取得积极进展,南海形势总体趋稳向好。双方在东盟防长扩大会(ADMM+)机制下深化防务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地区和平稳定的跨境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已成功举行两次海上联合演习。双方在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RF)等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中保持良好沟通与合作。

  在经济贸易层面,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务实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对区域合作的理念相似,都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中国连续10年保持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第一季度,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有更多合作空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已建成10年,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的全面生效加速双方经济融合发展,有助于东盟倡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最终达成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成果,双方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方兴未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启动近4年来,机制建设日益完善,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快速拓展期进入全面发展期。

  在社会人文层面,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亮点纷呈。人文交流已成为双方关系中与政治安全、经贸合作并列的第三大支柱。中国同东盟国家已结成201对友好城市。东盟在华留学生接近10万人。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每年人员往来超过6500万人次。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成为双方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搭建了青年一代相互理解与友谊的桥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体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深入,通过举办旅游合作年、创新年、媒体交流年,双方在文化交流、创意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并取得重要进展,双方民众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不断加深。

编辑: 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