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书库

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

刘敬
2019-07-22 11:28:51  来源: 广州日报

  《梨花与我共白头》 鲍尔吉·原野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鲍尔吉·原野的文字,犹如秋凉之夜满天星,颗颗闪耀着宝石般的光芒。

  轻轻打开《梨花与我共白头》的一霎间,便感觉有风拂过来,从苍茫而辽远的草原一路吹来,混着淡淡的青草味儿与新翻的泥土的芬芳;又似与一个经年不见的老友偶然重逢,那一份亲切与随意,那一份惊喜与坦然,只在相拥相抱的一瞬,万般感慨织于心,沧桑笑看终无言。

  全书分为“月亮手帕”“梨花与我共白头”“月光下的白马”三辑。作者的文字朴素率性,自然平易,睿智而幽默。较之当下充耳塞目的私语自恋式及百读莫辨火星文式的写作,可谓独标高格,自领风骚——寻常陌巷,母亲孩子,花草云鸟,阳光飞雪……身在十丈红尘,心却纤尘不惹,丝绸样柔软。他说,文学像河流一样,你的作品永远是下游,上游是读者,作品的好坏是由时间和读者决定的……要为大众,为那些满怀信心、艰苦劳动面向未来的人,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诚哉斯言!

  这个蒙古族血统的男人热爱故乡草原的一切,像那漫游的风,那行走的河流,甚至一双海拉尔棉鞋……正因为他的一颗纯净的、安于寂寞并向着快乐追寻的心,所以才有了笔下漫溢的善与美,以及盎然的诗意吧。面对原野的文字,我常常忍不住猜想,或许,他正是想通过自己笔底流泻的至真至美、至纯至善的文字来唤醒人们对汉字,对语文,对这周遭一草一木的尊重与敬畏吧!

  作者虽是德国独逸学院驻访作家、编审,并曾多次荣获各类大奖,出版了几十种文集,但他却是谦逊的:“我的生活恰如捧着一个倒扣着的碗。碗底浅浅地漾着一点东西,即我写过的一些文字。碗的那一面是空的,里面的东西已洒光了。”——其实,单单从他的文章标题来看,已足见他的匠心独运,他的从容超然。譬如,《雏菊的披肩》《月光手帕》《树木是音乐家》;再如,《马如白莲花》《蜜色黄昏》等。虽然,汉语并不是原野的母语,但他却是以自己的心来敬之重之,并纯熟地运用,文中佳句多似原野上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蓬蓬勃勃扑入眼帘,正如台湾散文家王鼎钧先生所赞的,应该称为“玉散文”才好!随举一例:“天空郁郁地降雪。开始是小星雪,东西不定,像密探,像飞蛾,像悲凉的二胡曲过门前扬琴的细碎点拂……”确是比喻奇丽,想象独特,而更让人心动并钦服的,则是原野平民化的叙事中呈现出的满纸淋漓的挚情与深爱,是他“下笔特别柔软,但又懂得节制。绕过胡四台村庄(作家的故园)的背面,我们看见了一颗心灵,柔软,悲悯”。(安徽作家钱红丽语)

  听说鲍尔吉·原野曾向记者描绘过一个好的写作姿态:有爱,饱满的爱,以文字来承载这饱满的爱。他这样说了,他亦是这样做了。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生根

    观点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十分关心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以更高站位认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更高站位认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强烈信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变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

  • 人才培养要跟上新职业发展需求

    新职业的涌现,不仅推动了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青年就业,为青年提供了更多元的就业选择,成为高职院校、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蓄水池,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 让职工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来说,就是要把党的群众工作做好,让职工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 大时代工运中的艰难抉择

    红色历史题材写作难度大,出新不易。《国脉:谁寄锦书来》把历史背景推到上个世纪初,大革命失败后的大上海。从这里开始,通过一群邮电工人出身的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展开了大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反映了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命运和斗争精神。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