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沙龙之死与以色列的未来
唐志超 //m.auribault.com 2014-01-13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 唐志超

  “以色列之王”还是“屠夫”?

  沙龙作为以色列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对其评论一直是毁誉参半,即使在以色列国内也是如此。在国外,负面评价多一些。以色列曾搞过一个民意调查,沙龙在以色列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200人中名列第八位。对很多喜爱沙龙的以色列人而言,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尤其是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力挽狂澜,挽救了以色列。为此,他被誉为“以色列之王”。对他们而言,沙龙是以色列安全的守护者,也是以色列保持强大威慑力量的象征。只有像沙龙般的强悍人物,以色列才会更安全。

  对批评者而言,尤其在阿拉伯人眼中,沙龙不仅是个穷兵黩武的“屠夫”,尤其对1982年黎巴嫩战争及巴勒斯坦难民大屠杀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个人责任”,对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倒退以及阿拉法特之死负有重大责任,阻碍了中东历史的前进,开了历史倒车。2000年沙龙亲赴圣殿山,触发巴勒斯坦第三次大起义,并使巴以戴维营和谈毁于一旦,十年中东和平进程轰然中止、崩溃。他借“9·11事件”东风,为小布什总统在中东实施“大中东改造”推波助澜,怂恿发动伊拉克战争,伺机打烂了巴勒斯坦民族机构并困死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

  昏睡的八年,是中东巨变的八年

  沙龙的逝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过去。沙龙作为政治和军事强人的出现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巴以冲突悲剧中的悲剧性人物。沙龙昏睡的八年,是中东快速变化的八年,以色列的战略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沙龙能够醒来,他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新中东”。长期以来以色列赖以生存的战略安全三大支柱(美以特殊关系、与埃及等阿拉伯温和国家和解、坚持中东和平进程并逐步使巴勒斯坦独立建国)面临坍塌,对外日益孤立。

  作为保障以色列安全的中心支柱,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由热变冷,战略分歧浮现,美国不仅要与以色列保持距离,还欲逃离中东;作为阿拉伯温和国家的首领的埃及国内政局发生剧变,亲美、和以的穆巴拉克下台,未来埃以关系充满变数;巴以和平进程出现停滞、倒退,“两国论”声音日渐低落;此外,“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地缘政治剧变以及大动荡也使以色列面临更复杂、更动荡的局势,伊朗的崛起,邻国埃及、叙利亚陷入动荡,恐怖主义在中东重新四处肆虐、伊斯兰政党的兴起,这些都对以色列构成了新挑战。

  以色列目前缺乏强权人物

  此种背景下,以色列迫切需要对自身战略发展方向、地区角色定位等进行再思考。而面对新安全环境和新挑战,以色列目前缺乏像沙龙这样能跳出传统安全思维,且有决断能力的强人去领导以色列走出困境。

  现在是以色列调整其长期以来以安全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偏执”的时候了。沙龙属于20世纪,但依然生活在20世纪的以色列人大有人在。后沙龙时代的以色列走向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要摆脱沙龙时代的阴影,至少在安全和外交层面下决断:一是在战略方向要搞清是依赖不断强化安全,还是寻求外交才能解决以色列的安全困境。二是在与阿拉伯人战与和问题上必须下决断。三是改变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以色列必须要适应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没有美国的中东。只有基于这样思维,以色列才能改变对阿拉伯人和世界的看法,以色列的战略环境才能有根本改观。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