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社会

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

佐斌 夏静
2020-01-30 00:00:00  来源: 光明日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都在为防控疫情、救治患者等采取一系列措施,1月23日,武汉市开始交通管制,为阻止疫情向外蔓延果断实施“封城”。近几天来,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充分意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自觉按照各级要求进行自我防控。疫情的发展,封城措施的实施,也引发民众个体的一些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无助等;还在一定范围导致了对特定人群的过度恐慌、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加大、亲人好友之间的心理隔阂等社会不良心态。这些负面心理情绪对于防控疫情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客观认识和疏导当前人们的不良情绪,认识和引导形成战胜疫情所需要的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

  一、传播抗疫成果,消除过分恐惧

  当前,各种有关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信息中不断变动的感染和死亡人数,病毒、隔离、“封城”等词语不断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人们对于本次疫情和传染的恐惧,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负性情绪。很多人还会有一种恐惧下的无助无力感。一部分人会在恐惧之下启用防御机制。一是无意识过度恐慌,过量关注各种信息,容易信谣传谣,草木皆兵,“吓”自己;二是反向形成莫名其妙的“无所畏惧”或“胆大包天”,并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添乱,给疫情防控带来干扰。

  “恐惧”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的强烈的害怕情绪。恐惧心理出现时,明明知道没必要那样恐惧,就是不能自我控制,严重时还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呼吸急促、头昏、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症状。如果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消失,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当人们感知到无法控制和无法预计的危险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害怕的情绪反应。完全消除恐惧,就必须消除恐惧源。这次疫情人们担心的是自己和亲人会不会被感染,担心感染之后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形。因此,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疫情可控可防、感染后可治疗能治好的信息发布;国家权威机构和媒体要及时发布疫情可控、好转等方面的好消息和取得的成效成果;严厉打击各种谣言。对个体而言,要冷静下来细心梳理自己当前的环境和接触情况,逐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性,严格按照防控措施来防控,这样心里面才会更加踏实,降低疫情恐惧感。认识到通过目前最严厉的管控措施,疫情正在被有效控制,这样我们的恐惧感就会降下来。当然,个人要在恐惧的时候,有人能够联系上,想说话或交流时有人在。因此在隔离期间,要与亲朋好友等进行沟通交流,保持一定的电话或视频沟通。

  二、隔人不隔心,同是一家人

  武汉依法实施交通管制后,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但是不能由此形成心理隔阂。因为武汉“封城”是临时性的突发重大社会事件,大家心理准备时间很短,心理上有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几天来,由于疫情数据的变化,对于自我隔离的武汉人来讲,逐步认知到“封城”和隔离防护的必要性,心理上有主动认同倾向。一部分人还觉得“封城”要是更早一点,疫情控制会更好。

  “隔人不隔心,同是一家人。”我们注意到,这次武汉交通管制之后,武汉人和非武汉人因为“封城”而成为两类人群,这两类群体虽然都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疫情防控,但是因为武汉市目前可知的传染源,武汉人几乎都成为“病人”,一部分外地人和武汉人之间短时间产生了一种“病毒性心理隔阂”,大家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武汉人的遭遇,令人非常遗憾。为了顾全大局,封城的武汉人作出了牺牲,应该被大家所理解、尊重和关爱。目前的“病毒性心理隔阂”不仅对于当前抗击疫情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武汉人与非武汉人都是严重的伤害。有了这种心理隔阂,人们就会呈现出相互防御防备的心态;这种心态或行为又会加剧两类人交往时害怕恐惧与不信任感,在防控疫情和社会治理中缺乏合作;这种心态如果持续而形成固定的偏见歧视态度,对于社会和谐、对于美好生活都是有害的。所幸这种心理隔阂表现出的歧视行为还只是少数地方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对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人是感谢和尊敬的,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支援,是武汉人与湖北人的坚强后盾。大家要从心理认知上明白,在这种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前,没有人是局外人,大家是守护生命的共同体,是一家人。

  三、重视隔离期的心理担忧与缓解

  目前,为了有效防控疫情,从武汉市离开到外地的人,与武汉人或感染者、疑似患者有接触的人,一律都要严格按照14天进行隔离观察,一部分人还需要接受医学观察。14天的隔离期就是病毒的潜伏期。14天潜伏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人们在潜伏期之内,每天量体温,监测自己的体温变化或相关症状,如果有疑似症状,会十分紧张,担心自己真的被感染,纠结自己的计划有变,期盼时间快点过去。人类对于行为结果或事件“不确定性”会产生本能的焦虑,即便是对于有着不确定性的美好结果,人们也会在等待期有焦虑反应;对于可能面临的消极后果、危及生命健康的不确定事件,当事人肯定会产生焦虑担忧。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如何维护好隔离期的心理状态?第一是对隔离期不抱怨不反感,从内心认同隔离的正确性与必要性,接纳自己现在的情形;第二是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隔离观察期的事情,如测体温、勤洗手、通风、适度锻炼等;第三是每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完成一项任务,这样“胡思乱想”的时间就会减少。第四是与家人好友等保持电话或视频交流,获得更多信息,分享隔离期自己的身心状况。

  对于漂泊在外无法回家的人们,要做好心理安抚。一是要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及时知道家人的状况,也能够把自己的情况让家人知晓。二是从认知方面,对不能回家的原因进行外部归因:是因为疫情防控、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三是从情绪上,体会这些人无奈、埋怨等心理,多倾听,让他们诉说。四是从生活方面,给这些人提供好生活保障,WiFi保障,电视或电脑等,物质生活的关心是基础性的温暖。

  四、包容感知到的“歧视”,共同预防“病毒”

  这次疫情期间,如果武汉人、湖北人听到歧视性话语或者遇到歧视性行为,建议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包容他人的过分敏感,理解他人对于感染病毒的过度担忧与过度防护,不和这些人说理比强,不和他们计较。如果心里感到不舒服,可以向朋友述说。遇到歧视,既要用法律维护自己,也要在“非常时期”注意先保护好自己。

  当然,我们的媒体也要准确宣传预防疫情的措施,让受众知晓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如擅自封路、攻击、粗暴对待等。要引导人们理性区分“病毒”与“病人”,“病毒”与武汉人。防控“病毒”,所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武汉人民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和无私帮助,对于全国人民充满感激之情。

  五、春节家人团聚,理性就是亲情

  重大疫情面前,按照要求严格做好防控就是爱家人,就是最大的亲情。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期盼过一个和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喜气洋洋、热闹欢腾的节日。今年春节,遇到严重的疫情,这时候亲情的最好表达就是保护好家人和自己的健康,自己带头并要求家人亲友严格做好防护。

  有人从湖北回来探望亲人,但是因为隔离不能够团聚;有的是一家人因为在病毒潜伏期或隔离期,担心自己是否携带了病毒、担心是否会感染家人亲友;有的担心按照要求隔离会让家人感到“六亲不认”,在要面子与可能的病毒传染之间纠结;有的因为疫情的严重性感知,而相互怀疑;有的因为预防观念和行为的不一致,相互之间产生争吵和矛盾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要相互理解,让理性占据上风,让防控疫情的外部要求成为共识,家人亲友之间不计较、不抱怨、不猜疑,尽量避免负性情绪的互动叠加与强化影响。如果有人是“疑似感染者”或确诊病人,其余亲友务必按照要求做好防控,对感染亲友给予社会心理支持。另外,大家要有共同的期盼,就是随着隔离期结束,我们可以在完全安全放心的时刻,尽情享受家人幸福的团聚。

  六、健康的心态增强个人免疫力和群体战斗力

  人的身心是一个整合系统,人的健康状况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个体层面,身体感染了病毒,当然需要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良好的心态,可以使自己的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促进药物发挥好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人长期处于焦虑、猜疑、急躁、愤怒、抑郁、后悔等心理状态,会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心理压力是短期的,会抑制免疫力;如果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和长期的心理负担,可能会对免疫功能造成伤害。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如感激、满足、愉悦、幸福等能够促使体内的内啡肽与生长激素等上升,从而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目前,严峻疫情无疑会让广大人群产生一些焦虑、害怕、自责等负性情绪,隔离等措施也会让人际交流方式受到影响,预防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特别需要大家尽快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把负性情绪降下来,让平和、理性、乐观、感激等积极心态升上来,促进自身免疫力增强,更好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因此,健康心态是预防新型肺炎的“心理口罩”,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时候,也要戴好“心理口罩”。

  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助于齐心协力战胜疫情。人们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心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防控重大疫情中,信心和药物同样重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鼓励、肯定、帮助的心理氛围,整个社会传递出的温暖、友爱和信任,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的心理气势,无疑是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

  (作者:佐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夏静,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阶段,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 【工作研究】创建模范职工之家的实践思考

    职工之家是基层工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增强凝聚力的平台。要把职工之家建设融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民主管理、扶贫解困、凝心聚力等各项工作之中,使其内涵不断拓展延伸,质量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发挥,就应切实做到创建深入持久。

  • 【热点思考】坚持问题导向 依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主要立法目标之一,工资保障是劳动者应得到的最基本法律保障。但在过去的若干年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却一直难以解决,也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方所关切。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通过法治手段,以长效机制根本解决该问题势在必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即是解决该问题的立法实践。

  • 【问题探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做好中国制造,需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过去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在今天则是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担当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有机组合。我们要以坚定的意志和韧劲,恪守初心、担当使命,既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又锲而不舍、滴水穿石,力图铸就中国制造业新的辉煌。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