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时下,“GDP崇拜”和“以GDP论英雄”广受诟病,其实质并不在于统计指标技术性方面的问题,而在于我们应如何看待经济增长和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落后挨打,穷则思变。正是为了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必须发展经济,追求速度。人的幸福,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始终是发展的目的,经济增长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人的幸福有着丰富内涵,人的需要也是分层次、多方面的,但发展初期必须先把蛋糕做大,这可能会作出某种非基本、可容忍的暂时性牺牲。例如,经济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付出牺牲资源、环境、生态的代价。
GDP增长可以改善人民生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也会恶化资源环境,需要决策者做动态权衡。由于起初资源环境负荷不重,人民生活水平不高,GDP每个百分点的增长所带给人们的物质幸福感,会远远大于增长造成的资源环境破坏带给人们的痛苦程度,正是这种差距形成的“净幸福值”推动了GDP的高速增长和资源环境加速恶化这两个过程的并行发展。由于GDP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这个过程已经走到了拐点,人们在享受GDP高速增长成果的同时,高增长的代价和不良后果也日益凸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思想决定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思维方式,消除GDP崇拜,改变以GDP论英雄和唯GDP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式,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GDP总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人民得到实惠的方向上来,坚持经济发展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幸福程度为目标的理念。人民得不到实惠的GDP增长没有实际意义,甚至一文不值。人民的幸福既要求物质上的丰富,也要求精神上的满足;既有对多样化产品的需要,也有对高质量环境的需要;既包括货币收入的增加,也包括对闲暇时间的享受;既有工作中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快乐,也有工作之余静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慢生活的愉悦。这样的经济发展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幸福为目标,得民心,顺民意。
发展仍是硬道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唯GDP,并不是不要增长。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人根据世界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诸多因素提出为防止“世界末日”的到来而实行经济“零增长”建议,另外还有所谓“自然中心主义”甚至主张反工业化、回到农耕社会。这些思潮都是对经济过度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的回应,但由于过于消极,因此并未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事实上也不可能接受。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河北也是拥有7200万人口的大省,我省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发展过度而是发展不足、实力不强,面对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大量压减过剩产能的严峻现实,面对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河北经济必须保持一定增长而且是更高质量、更加实惠的增长,是提质增效的增长,是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的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唯GDP,关键在政府。崇拜GDP的是领导干部不是百姓,导致领导干部崇拜GDP的则是“唯GDP论”考核指挥棒。“唯GDP论”考核,必然会造成一些领导干部只重经济增长,而对民生改善、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所以,必须改进干部考核方式方法,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政府要更多地在提供公共产品、保证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等方面下功夫,以此吸引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让所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本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