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世界文明视角里的中国叙事-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RSS

理论

时政

形成世界文明视角里的中国叙事

姚洋
2020-04-20 09:04:05  来源: 北京日报

  中国历史的政治阶段划分

  如果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分阶段,可将春秋时期的分封制作为第一阶段,即所谓的封建制社会。事实上,封建社会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就开始消亡。春秋时代,贵族政治盛行,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基本符合英国《大宪章》里对国王的定义:君主是和贵族一样的人,只不过是贵族中的第一个。

  接下来,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官僚帝制:“化家为国”。在此之前,各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君主国,“化家为国”之后,维护社会政治秩序成为整个大一统国家的目标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汉唐是官僚帝制成型时期,汉代建立了官僚体系,唐代进一步完善。北宋和汉唐又不太一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君臣共治,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台谏之风盛行。台谏制即北宋时期设御史台和谏院,谏官和言官同时监督皇帝、宰相和几乎整个官场,行使着如今纪监委的权力。

  南宋时期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走向封闭,并最终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刘子健先生说,自宋朝开始,中国向内转。明清时期是我们国家政治的倒退时期。明代废相,开始抑制士大夫,搞专制;清朝和汉唐做法刚好相反,是“化国为家”,又全面倒退回了专制。

  总的来看,从秦以来两千年的历史,北宋刚好在中间这个时间段。前面的一千年,整个中国处于上升期。北宋之后,中国开始走下坡路。

  古代政治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政治对我们当代到底有什么启示?首先,中国古代政治没那么黑暗,从春秋到北宋,实际上是中华文明的上升期,也是政治文明的上升期。我们开创了现代国家的雏形,“化家为国”,以建立政治秩序作为国家治理的目标,还有权力的制衡,君权和相权分离并且相互制衡。宋代儒家政治更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政治是不是有个理想原型?是不是可以和民主政治的理想原型互补?民主政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还有法治、权力的制衡。儒家强调官员的德行、政治秩序,还有社会的融洽,这两者不是刚好互补吗?

  以法治为例,我们需要加强法治,但法制永远不可能完备。2016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就是凭借不完全契约理论获得诺贝尔奖。既然法律是不可能完备的,这时候恐怕还得靠官员的德行,如果官员无德无行,有法律也没有用。

  儒家的理想原型是从人性论出发,相信人性是多样的、流变的、可塑的。孔子就说,人生而不同,唯上智和下愚不移,但是中人可教,而且有教无类。孟子也说,人皆可为尧舜,但这是个潜能,要通过后天修炼才能成。荀子的学说在我看来属于环境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儒家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仁者爱人,就是民本主义,此乃儒家的政治原则之首。百姓和秩序是统治的最终目标,但是儒家政治和民主政治不一样,儒家政治讲究层级,这是社会治理必要的,但谁能进入层级需要选贤任能的标准,贤能等级高就可以获得高层级的职位,儒家非常相信这一点,我们古代政治也是这么实施的。而且,儒家政治里每个层级都是开放的,但开放不是说随便谁都可以进,而是必须具备进入层级的资质,一级一级往上走。

  如果说儒家有个理想结构,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可能有四个部分:首先是主权机构,它是一个民选机构,掌握国家主权;其次是中央机构,负责决策和选拔人才,向主权机构负责;再次是政府机构,管理国家日常行政,向主权机构负责;最后是谏言机构,监督上述三个机构。古代政治除了没有主权机构,其他三个其实都有。即使没有主权机构,台谏制度对中央机构和政府都有很大的约束力。

  研究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认为中国或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回归中国。

  超越中国,应该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全球文明

  最后,我们还应该超越中国,进一步应该思考和研究全球文明。尽管这个话题今天看起来还有点遥远。

  回首人类的文明史,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轴心时代,那时候的人类文明群星灿烂。钱穆先生说,三大古文明中,印度文明产生了第一个宗教——佛教,试图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希腊文明试图回答“如何征服自然”的问题,产生了科学;中华文明试图回答“如何活在当下”的问题,所以我们创造了官僚帝制。

  可以想见,未来肯定会出现一个全球文明。全球文明不是说一个文明打败了另外一个文明,而是综合了所有文明的优势,统一回答由前述不同文明来回答的问题。因此,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形成世界文明视角里的中国叙事,而且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全世界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中国。这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阅读延伸

  何谓“化家为国”

  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是“化家为国”,简单地说,郡县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对立。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如辉 辑 )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问题探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助推劳动力社会性流动

    劳动力的社会性流动是不断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人才、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底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劳动力、人才合理有序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 【热点思考】落实稳岗返还政策 促进就业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严峻考验。稳岗返还作为失业保险制度防失业功能的重要政策抓手,在疫情防控期间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措施选择。落实稳岗返还政策,要坚持就业优先,在地区层面综合决策;适当授权,允许地方政府制定具有属地性质的专项落实行动;加强制度建设,保持政策可持续性。

  • 【前沿观察】让社保降费更好服务就业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就业的全力配合, 而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风险防范机制,理应为就业保驾护航。多年来,我国政府充分重视社会保险和就业的关系,在社会保险与就业的协调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 【工作研究】工会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思考

    工会作为部分公共职能的承担者,要在深入调查职工状况和生活需求基础上,科学论证、精准施策,引导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深化改革,力所能及为广大职工提供公共服务和改革产品,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凝聚起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