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电子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管理数字化的关键-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前沿观察】电子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管理数字化的关键

邱婕
2020-04-07 07:12:3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近日,人社部就订立电子劳动合同的有关问题进行回函,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采用电子形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该文虽以回函形式,内容简短,但对电子劳动合同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该函本身并未创设新的法律规定,是基于现有法律的回复。《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而按照2013年商务部制定的《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 电子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以数据电文为载体, 并利用电子通信手段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可见,电子合同就是以数据电文为载体的书面合同。

  事实上,地方规定中已有认可电子劳动合同的形式。2019年11月,浙江省人社厅《关于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新业态用工可以签订电子劳动合同,这也符合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典型的电子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大概为,第一步,企业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劳动者发送电子劳动合同签订链接;第二步,劳动者点击链接进入电子劳动合同订立页面;第三步,劳动者完成个人实名认证;第四步,签署电子劳动合同。订立电子劳动合同还是很快捷便利的,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除劳动关系双方可以获得的电子版劳动合同外,还可以获得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电子数据存证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人社部回函中对电子合同的生效要求是“符合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因此,电子合同的“电子签名”是一个关键点。我国《电子签名法》早在2005年4月1日起已经施行。该法第十三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应当满足四个要件:其一,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其二,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其三,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其四,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劳动合同当中的电子签名就具有法律效力。

  电子邮件尽管也包含在书面合同的数据电文中,但要同时满足人社部回函中规定的“可靠的电子签名”则存在困难。《电子签名法》对电子合同达到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的要求是,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因此,为了保证电子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及避免后续的法律风险,不建议企业采取电子邮件形式订立电子劳动合同。尽量使用取得认证资格的电子认证服务供应商,当然,如果企业有更高的保密要求也可自建电子劳动合同订立系统。

  劳动合同的重要作用在于其是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证据。近年来,司法审判的数字化发展与时俱进,2012年,《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增加为新的证据形式。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明确了电子数据的含义。2019年最高法发布《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对电子数据范围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明确当事人提供和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保全电子数据的要求,规定了电子数据审查判断规则,完善了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电子合同举证规则。综合上述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在涉及电子劳动合同的案例审理中,应提交纸质版的“电子数据存证报告”,有条件的可以做当庭演示。如双方对电子劳动合同证据真实性无异议的,即可采纳。如一方对电子劳动合同真实性有异议的,可以通过提交电子劳动合同公证书的方式进一步证明。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居世界前列,电子劳动合同因其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然,对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来说,也需要一次全流程的再造,这也是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