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突出优先战略 精准施策确保就业稳定-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问题探讨】突出优先战略 精准施策确保就业稳定

赖德胜
2020-03-16 07:52:0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观点

  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统筹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在制定或修订应对疫情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除实行普惠政策外,还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确保不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

  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插曲,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全国上下积极应对,已取得显著成效,整体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当下,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统筹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为实现全年的就业目标做好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镇每年新增就业都在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5%和5.5%以内,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但由于经济处于下行通道,而且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就业工作始终面临着巨大压力。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插曲,对就业的冲击不能小视。

  一是增加就业的总量压力。由于新冠肺炎有很强的传染性,为了控制其扩散,我国各地1月下旬以来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防控措施,大量制造业企业停工停产,旅游、餐饮、电影娱乐等服务业基本处于停摆状态,这使大量在岗就业人员不得不暂停工作。而且疫情已在全球蔓延,导致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因此,相较于往年,今年就业压力会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二是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一直存在,具体表现为招工难与求职难并存。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加剧这一矛盾。一方面,疫情的发生,限制了农民工的外出,并很有可能会改变农民工的求职行为,有更多农民工选择留在农村就业创业,从而减少城镇农民工的供给。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发生,高校推迟开学,很多原定的招聘会被取消,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会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疫情的严重程度在各省市区之间是不平衡的,这会加剧地区之间就业压力的不平衡。

  三是对就业质量的提升带来冲击。这种冲击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受疫情影响推迟复工复产,很多企业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可能会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减少休假,这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其次,为了给企业减轻负担,共克时艰,国家和有关部门鼓励企业灵活处理劳动用工,协商处理工资待遇,这可能会对员工收入造成冲击。再次,因新冠肺炎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些地方和企业,对来自疫情比较严重地区的求职人员和患病康复的求职人员,可能有歧视行为,从而损害就业的公平性。

  宏观经济政策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

  疫情作为一种外部冲击,具有突发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国家会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以尽可能减少损失,使经济社会尽早恢复正常。比如2003年“非典”发生后,我国就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除给“非典”防控拨付专款外,还对餐饮、旅店、旅游、娱乐、民航、客运等行业实行为期5个月的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并对中央大型民航和旅游企业的短期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在货币政策上,调高了全年的货币贷款预期指标,货币供应量增长18%,贷款增加2万亿元人民币,并要求各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支持企业,特别是相关行业的生产。由于措施有力到位,“非典”对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上一年只有小幅上升。

  与“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的波及面和严重程度要大得多,但中国现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能力和底气也强得多,经济更有韧性,政策工具箱也更为丰富,实际上,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对冲疫情的冲击。比如,2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以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同时,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将会出台更多的宏观经济政策,或对有关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为防止发生大规模失业,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制定或修订应对疫情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

  针对疫情后的经济发展,主流的声音都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在继续给企业减税降费的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有度,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工具为社会提供更大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大方向是对的,但在程度上如何把握,具体方向上如何确定,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就业状况,看疫情破坏了多少就业岗位,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就业岗位损失更严重。同时,要看实现2020年的就业目标,包括失业率控制目标和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此,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各需要多少资金投入。比如,我国新增就业超过80%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如果中小企业稳,就业的基本盘就能稳。但在疫情的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因此,给中小企业减负,降低它们的用工成本和融资成本,是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着重考虑的。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究竟如何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步发展,则必须结合中小企业稳定岗位和创造岗位的情况来确定。还比如,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今年国家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但选什么项目,在哪里布局,也要考虑其就业带动能力。当然,到年底,评价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各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如何,就业指标也应给予更大的权重。

  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企业的冲击不同,对不同群体就业的影响也不同。关注就业问题,除实行普惠政策外,还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确保不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

  过去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被称为就业的经线和纬线,织牢经线和纬线,我国的就业形势就能保持基本稳定,因为这两个群体数量大,涉及面宽。面对疫情,这两个群体的就业仍然是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创历史新高。国务院已经决定适当扩大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有关部门也出台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空中宣讲、网上面试等无接触招聘,在线办理有关毕业和入职手续。这些措施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由于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建议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支持力度,特别是可设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创业”专项基金,对这一领域的创业项目给予特殊支持。由于农民工主要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也较大,随着各地企业的复工复产,农民工将逐渐返岗。经此疫情,建议要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鼓励并支持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创业,以建设美丽宜居富饶新农村。

  如果说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状况决定我国就业的基本面的话,另外两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则明显属于兜底线和补短板,更要强调就业的公平性。一个是因就业而脱贫的群体。根据《“十三五”就业促进规划》,要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带动1000万人脱贫。通过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要谨防他们因疫情而失去工作进而又陷入贫困的风险,这事关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另一个是来自疫情严重地区或得过新冠肺炎的人群,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能会受到歧视。山川各异,风月同天。建设一个包容、公平的劳动力市场,是疫后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对此,要认真对待,加强监管。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编辑: 柳阳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