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裸辞”现象调查-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职场“裸辞”现象调查

黄琦
2018-08-23 11:38:21  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不少职场新人会通过跳槽来寻求升职加薪的机会,有些人甚至还没想好之后怎么安排就作出辞职的决定,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裸辞”。

  对1972名18~35岁的职场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5%的受访职场青年“裸辞”过,49.4%的受访职场青年考虑过“裸辞”。不满意薪酬福利(52.1%)和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模式(51.4%)被受访者认为是职场青年“裸辞”的主要原因。47.1%的受访职场青年觉得“裸辞”不理智,受访职场青年认为生活没有保障是“裸辞”带来的最大问题。69.2%的受访职场青年建议“裸辞”的人合理利用“空档期”。

52.6%受访职场青年觉得身边“裸辞”的人多

  今年26岁的刘灿(化名)毕业于上海某高校经济系,毕业后她在北京某证券公司做销售工作。由于感觉工作压力大,刘灿去年4月“裸辞”了。“那段时间觉得工作压力太大,而且已经有点经济基础了,短时间不会养活不了自己,就辞职了”。

  在某互联网公司做策划工作的杨璐(化名)今年年初“裸辞”了,“主要是觉得之前的公司管理方式不太人性化。正好爸妈退休,想陪他们好好玩玩,就辞职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

  在灯饰厂做外贸工作的小谢(化名)最近刚刚“裸辞”,她觉得虽然目前的工作待遇还不错,但工作环境不太好,而且没意思。小谢对记者说,前两天她的一个高中同学也“裸辞”了,“他本来是做广告策划工作的,觉得工作太累了,现在一边调整状态,一边找工作”。

  杨璐“裸辞”后顺利找到了新工作,“内容和以前的工作相关度比较高,虽然只工作了两年,但有些经验都能用得上”。

  刘灿“裸辞”后曾陷入一段迷茫期,“我想读个硕士,做会计方面的工作,这样再找工作可以更有竞争力,家里人则觉得我应该边找工作边准备考一些相关的证书。我最后还是选择考研了,但考得不好,想着不能这么耗下去,就找了一份会计的工作,想积累些经验再说”。

  资深人力资源招聘专家郑艳分析,处在不同人生状态的人面对“裸辞”的心境是不同的。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来说,“裸辞”可能不会带来很大的压力,休息一段时间、陪伴家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如果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状态的人,则需要更多地考虑“裸辞”后要面对的问题。“‘裸辞’看似很酷,实则会面临许多挑战,比如没有了收入来源,怎么交房租、怎么满足基本日常生活需要等,社保断缴也会带来一定的后续麻烦,另外待业时间过长也有可能造成心理负担”。

  对于“裸辞”带来的“空档期”,郑艳表示,形成“空档期”的原因很多,比如照顾生病的家人、结婚生子或是不认同企业价值观、工作负荷过大等,但只要工作能力符合应聘岗位需求,“空档期”的原因合理,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69.2%受访职场青年建议“裸辞”的人合理利用“空档期”

  目前小谢主要担心自己辞职后找不到好工作,“虽然我和父母住在一起,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但是不想成为‘啃老族’。我想换到电商行业,但是换行业不容易。”小谢坦言自己当初辞职有些鲁莽,“过年前后机会会多一些,如果现在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也许会等到明年。去年将就地去了一家灯饰厂,一年就辞职了,下次我想找一份满意点的工作多做几年”。

  “现如今,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或因一时工作不顺,或因人际沟通出现困难,一言不合就辞职。”郑艳建议职场人不要冲动辞职,“工作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上,也体现在情绪管理上。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要积极、理性地想办法。我经常会跟身边的人说,遇到事情不要冲动,先坐下来,让自己安静半个小时,再作决定。带着情绪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可能让事态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郑艳认为,“裸辞”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对当下工作的不满意。因此,在作职业选择时多加考虑,也可以减少“裸辞”,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郑艳提醒,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在职业选择时少走些弯路。“要考虑以后想从事什么行业,多花一些精力放在学习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知识上,不一定非得专业对口。在毕业找工作时,定位要准确,不能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她还表示,择业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人生阶段息息相关,因此作职业规划时不能仅关注眼下,更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其实‘好工作’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它更多地取决于你看重什么,在选择工作时要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工作越换越频,对未来却越来越迷茫

  年轻人爱跳槽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公司角度看,年轻人频繁辞职可以被看成人才流动速度快,人力资源备选丰富,也可以反向解读。具体如何看待,不可一概而论,仍应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

  因为行业环境和公司境况被动失业,这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表现得尤其明显。简言之,行业更新换代频繁,一些年轻人无奈之下,不得不通过跳槽来“适应”环境。除此之外,更多年轻人频繁跳槽则是主动选择。

  另一个名校毕业的小伙子曾通过校招拿到一家著名互联网公司的邀请来到北京,但他对这份工作的评价却是“没劲透了”,“每天就是盯着后台系统做表格”。这份工作他干了不到四个月就辞职了,随后找了一份商务工作,但很快又对出去见客户谈合作失去了兴趣。当我问他喜欢做什么时,他眼里浮现出迷茫:“我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走,先尝试着干吧。”

  这类年轻人跳槽的原因也十分典型: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没有长远的打算。失去了职业方向的年轻人,很容易心浮气躁,最后只能通过频繁换工作的方式寻找方向。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工作越换越频,他们对未来却越来越迷茫,最后陷入一个迷茫——换工作——迷茫的怪圈。

  对于换工作和选择工作比较随性的人,一般企业会选择慎重考虑任用。稳定性和忠诚度是考察应聘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入职一家公司,有三到六个月的试用期。在这段观察期里,刚入职的新人,特别是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不会被交付太过重要的工作任务。很多时候都是从基础做起,自己的能力被证实和认可后,才会被上级委以重任。如果年轻人频繁跳槽,在不同的公司都仅仅只是做过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那自己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进而职位和薪酬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编辑: 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